段保才 王晉華



摘 要:文章通過山西職教規模、結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性分析,發現制約職教對經濟發展貢獻率提高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通過分析全省職業教育類型、學校分布、人才培養能力與綜改試驗區建設人才需求狀況,提出該省職教發展和現代職教體系建立的對策。
關鍵詞:現代職教體系 綜改區建設 山西
中圖分類號:F127,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150-03
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全省職教發展提供了機遇,山西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如何適應全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如何建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立交橋”。課題組對“十二五”末該省職業教育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以提供決策參考。
一、調查設計
1.研究對象。本次研究的對象為山西省內48所高職和448所中職院校(不含技工學校)。隨機抽取11個地市的職業院校為樣本,為保證抽取樣本院校的代表性,課題組設計了調查提綱、調查表格、調查工具7余種(份),采取問卷、走訪、訪談等形式,從多個層面考察職教現狀以及體系存在的問題,挖掘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2.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本研究查閱了CNKI數據庫中有關職教布局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資料文獻,了解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抽樣調查法:按照該省11個地市的主導產業和產業結構調整所需職教人才需求狀況,以及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就業情況、畢業生企業評價等內容進行分析。訪談調查法:對企業人才需求進行實地采訪,掌握來自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數理統計法:采用EXCEL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3.研究思路。將山西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放在山西綜改試驗區建設背景下探討,研究過程中首先考量山西職教的規模與經濟總量的適應性問題,選取近5年的GDP與在校生規模進行比較。選取職教院校的區域分布、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等指標分析山西職教對經濟的有效供給,找出職教發展存在的障礙和問題,在職教布局和調整中構建山西現代職教體系。
二、結果分析
在校生規模和國民生產總值是初步分析教育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兩個基本指標。我們選取山西省2010-2014年職教在校生規模和GDP數據來進行兩者的相關性分析。
由圖1看出,五年的全省GDP總值、人均GDP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而職教規模卻呈現波浪型下降趨勢。中職在校生2012年比上年減少了6.6萬人;2014年比上年也減少了4.7萬人。高職在校生規模雖減少緩慢,但總趨勢也在下降,2014年比上年減少了5.37萬人。也就是說,山西職教規模與全省GDP增長并未呈現線性正相關。
二、山西職教對全省DGP貢獻率的有效供給分析
職業教育對GDP的貢獻率除了規模以外,結構和質量對GDP的有效供給更為重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山西省職業教育已形成了一個以高職為龍頭、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成人中專、技工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但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些院校分屬于教育、人社等部門甚至企業集團、地方政府等多頭和層級管理,造成學校數量多、規模小、空間布局不合理,專業設置交叉重復、教育資源分散低效,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有效供給出現問題。
(一)人才培養與產業結構需求錯位
根據產業就業互動理論,產業結構調整必然會使勞動力結構出現一系列變化。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取決于資本、設備、人力資源在產業結構變動中的有效配置和變動頻率。產業結構的變化實質是三次產業比例關系的變化。山西綜改試驗區建設本質上是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和高附加值化、技術密集化帶來的產業結構變化,與之緊密相關的機械、電子、生物醫藥、天然氣、環保等應用型專業和與現代服務業關聯度高的金融、保險、旅游等專業需求旺盛。課題組選取2005-2014年高職畢業生在三次產業中占比進行分析。
從表2數據看出,2005-2014十年間該省三次產業結構并沒有發生較大變化,第一產業除2008年為4.3%外,其余年份都保持在5.8%的水平;二產除2014年低于50%外,其余年份都在57%的水平波動。從2011年開始二產比重開始下降,由2011年的59.2%下降到2014年的49.790%,降低9.5個百分點,三產上升9.1個百分點,而該省高職畢業生進入二三產的占比并不同步。
1.專業種類主要集中在二產。表3看出,全省48所高職院校開設的926個專業,覆蓋教育部專業目錄19個專業大類317種專業。面向第一產業的專業種類占5%左右、面向第二產業專業種類占50%左右、面向第三產業的專業種類占44%左右。高職專業分布在三次產業中的比例呈“231”型,而畢業生就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例為“321”型,專業種類設置滯后市場人才需求。
2.人才培養的結構性矛盾突出。該省自綜改試驗區建設以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職業院校的規模結構矛盾、專業結構矛盾、能力結構矛盾凸顯出來。調查發現,目前該省高職人才培養總量與經濟發展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基本平衡,但各類專業技術崗位與求職人數比例均大于1的情況,“空崗”與“待崗”同時并存;技師、高級技師、工程師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也分別為1.76、1.88、1.52,人才培養的結構性失衡影響了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給。專業設置的學術劃分對專業學科交叉培養復合型人才形成障礙;綜合素質培養滯后造成了崗位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缺陷;專業設置分散、教育過程缺乏針對性造成人才培養不具備行業特色。加上高職院校適應市場步伐緩慢,人才培養缺乏總體規劃和需求預測,造成畢業生過剩與短缺并存。
3.專業設置的集中度較低。專業集中度一定程度反映學校的專業特色情況。課題組用同一專業布點數比與專業招生比兩個指標進行分析,后者大于前者專業集中度高。根據表4全省48所高職院校雖然近50%的學校開設計算機應用專業;40%的學校開設酒店管理、35%的學校開設會計電算化、物流管理、會計電算化;近30%的學校開設旅游管理、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專業,但沒有一個專業招生比超過專業布點比的專業。共性專業少難以形成專業集群,實習實訓鏈條拉長造成資源浪費、形不成專業特色。調查還發現,2014年在校生較為集中的專業為護理、會計電算化、機電一體化、建筑工程技術等;就業率最低的專業為行政執行、固體礦床露天開采技術、畜牧獸醫、網絡安全監察等,不僅專業集中度低而且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度較差。
(二)職業院校地域分布不合理,造成畢業生外溢
1.空間分布不合理。該省現有職業院校496所,平均每個地市45.09個,各地市分布情況分布平衡(表5)。最少的朔州市17所,最多的太原市113所;52.08%的高職和19.6%的中職院校都集中在太原市,而太原市僅占山西省產業集聚區數量的14.3%,而且煤焦化產業主要分布在晉城、大同、陽泉、呂梁;鋼鐵、鑄造產業主要分布在運城、臨汾、晉城;農產品生產加工主要分布在運城、長治等。
2.與各地市人口不匹配。一般從理論上講,地區人口數量與擁有職業教育資源應成正比。從表5看,職業院校占比較高的地市主要分布在太原、運城、忻州、臨汾。太原占全省人口11.78%擁有22.33%職業院校,超出平均數幾乎一倍;呂梁占全省人口的10.45%卻只有5.53%的職業院校,幾乎只及平均數的一半。職業院校高出人口比例的只有太原、忻州。地區分布不均衡。課題組使用SPSS軟件選取2014年常住人口進行各地市每萬人擁有高職、中職學校數的相關性分析(見表6)。
表6可以看出,R=0.638,P>0.05,每萬人所擁有的中職、高職學校數與人均GDP并非存在顯著相關。呂梁市最為典型,人均GDP山西倒數第二位,職業院校倒數第四位;可以說,山西省職教地域分布極不均衡,嚴重影響GDP的貢獻率。正是這種不均衡導致區域職教畢業生外溢。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從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性方面看,山西職教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非線性正相關關系并不代表山西職教與山西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差;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錯位,職業院校地域分布不均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等問題是影響職教對經濟有效供給的主要因素。正確認識職業教育對山西綜改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作用,圍繞山西轉型發展,打破“條塊分割”,優化職教類型結構、地域分布結構、專業設置結構,合理配置職教資源,提升教育質量是山西現代職教體系構建的總體方向。
(二)建議
根據前述,在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大背景下,圍繞“經濟轉型”構建山西現代職業體系意義重大。
1.搭建體系框架?,F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包括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及其舉辦者、行業企業、政府主管部門在內的多元主體構成的有機整體。體系構建總體原則是政府主導、行業引導、企業參與、產學合作、校企互動、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建議政府成立專門機構,通過地方性立法,規范各主體職能,組織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社會培訓等要素機構,通過現有職教資源整合、構建具有適應性、開放性、銜接性、融通性的現代“大職教”體系。
(1)橫向滲透,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管道?,F代職教體系構建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橫向層面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相互融通的管道問題。職教發展除了縱向上升受阻是制度性障礙以外,構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橫向滲透機制,解決職教、普教類型差別。操作路徑是建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課程互認互通、相互銜接體系,搭建成才“立交橋”,為學生未來職業選擇創造條件。
(2)縱向慣通,延伸職教等級,構建中、高、本、碩完整的職教體系。職教體系內部的中職與高職的銜接,高職向應用型本科的上升“管道”問題一直是山西省職業教育懸而未決的問題。創建中高職教育銜接體系,主要體現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材建設、招生考試、教師培訓、評價方式等方面的互聯互通,互認互接。打通中高職通往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管道”問題,建議以專業為單位而不以學校為單位,政府根據院校專業建設水平和區域產業結構需求,啟動4年高職本科教育甚至高職研究生教育試點。
(3)拓展職教功能,將職業教育融入到終生教育體系。任何脫離市場,自我封閉的辦學體系都將逐漸失去市場而被淘汰?,F代性和開放性是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征?,F代性解決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靈活反應問題,建議體系內的各級各類職教機構能夠在服務面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層次、規格等方面隨經濟結構的調整隨時做出反應。只要區域產業發展需要、人才市場需要,能夠打破學制、學歷、時間、地點的限制,不論年齡、身份、學習時間長短都可以隨時進入各類職業院校(特別是公辦學校)進行技術學習和技能培訓,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的開放職教體系。
2.實踐實現路徑。
(1)重新布局全省職教發展格局。根據“一核一帶四片”和地市產業結構特點,合理進行職業學校及專業結構的布局調整是構建山西現代職教體系面臨的重要任務。職教布局的合理性將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山西綜改試驗區建設的總體思路,就是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建設現代化煤炭能源產業,建設煤電氣一體化產業體系,打造文化旅游強省,實現經濟由單一資源化主導型產業向新型、多元、現代產業體系轉型。山西區域經濟布局的基本格局為“一核一帶四片”即以太原都市圈為核心,大運城鎮發展軸帶為主干,晉北、晉南、晉東南、晉西四個經濟片區為主體,組織區域城鎮與產業布局,形成經濟發展網絡格局。按照太原都市核心圈的發展思路和定位,建議省屬高職院校進行合并,在校生規模由校均4000人提高到8000-10000人左右,院校數量合并為15所左右,分別面向現代煤化工、裝備制造、新型材料、新能源產業、消費品工業、現代金融、保險服務等產業等。市屬中職學校以縣(區)職教中心為基礎,根據區縣產業特點進行重組,實現職業教育與經濟結構的承接和布局?!耙粠钠眳^的產業集聚區都可根據主導產業的需求,重新組建甚至增設一些新的職業院校。當然,學??臻g布局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時間,但更需要政府的決策和適時的引導。
(2)轉變職教發展方式,由規模擴大轉向質量提高。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山西省職業教育也面臨著二次轉型,從擴張數量轉向提高質量。過去十幾年山西省職業教育發展主要是追求規模擴大、數量擴張?,F代職教體系構建“要讓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建議政府給學?!八山墶?,改變現狀、改革體制,再不要讓學校按照政府指令去辦學,把辦學的自主權交給學校,給學校注入活力,讓學校辦出特色。
(3)調整學校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山西綜改試驗區建設將以“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為主題,產業形態將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經濟發展方式將發生重大轉變。高科技環保型生態工業體系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基地建設,現代農業加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現代服務業體系建設等將使山西省經濟結構逐步優化為“三、二、一”結構。建議政府將專業設置的權力交給學校,并且對經濟發展急需的現代服務類專業、高新技術專業、生態農科類專業、資源環境類、清潔能源類等緊缺人才專業進行前瞻性規劃和保護性開發。通過獎勵性資助,優先錄取、設立政府獎、助學金制度等政策,調動學校辦學和學生報考的積極性。開發一個新職業專業群可帶動一個新產業的發展。
(4)推進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創新,讓學校、企業成為辦學主體。建立高效的管理體制是現代職教體系建設關鍵之舉。現代職教體系建設要樹立全省職教“一盤棋”的思想,打破“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設立山西省職業教育統籌局將分散在政府各個部門的職教管理職能整合。建議用好中央賦予山西綜改試驗區“先行先試”政策,啟動職業院?;旌纤兄圃圏c改革,讓企業資本介入,推動公辦職業院校的“管辦評”分離,確立公辦職業院校與企業“雙主體”地位,解決職業院校脫離企業、脫離市場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斌.論產業結構的特征與人才培養的戰略.中國科技論壇,2005(6)
[2] 徐國慶.職業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山西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9,山西財稅??茖W校 山西太原 030024)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