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志 宋陽 沈自崢
摘 要:農林類高?!熬蜆I難”與地方經濟發展“人才饑渴”悖論的關鍵在于將二者統一在一個框架下進行研究,并確立長效機制。將農林行業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是吸引高校畢業生向農林行業流動的根本舉措,這需要政府將行業利潤差額予以補償?!罢a學研”平臺建設會形成高效智力支持地方發展、地方發展推動高校發展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保障平臺健康科學運轉的核心機制在于為高校提供足夠的激勵開展面向農林行業的科研創新活動。
關鍵詞:農林高校 經濟發展 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212-02
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在于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而人才資源無疑是各類資源中最為關鍵的部分。高等院校具備豐富的人才資源優勢,特別是行業特色鮮明的高等院校,行業人才優勢更為明顯。同時,我國廣大的農村和林區發展需求大量人才資源支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廣大農村和林區也為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充分施展個人抱負提供了廣闊空間。如何實現農林類高校人才優勢與農村和林區發展人才需求的有效對接,不但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速度和建設實效,也是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以黑龍江省為例,農林資源稟賦優勢非常突出,頂層設計改革紅利釋放空間巨大,如何實現有效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破解人才外流,加快農村林區發展,不僅需要農林類高校自身改進人才培養,更需要從體機制方面進行深入創新,建立農林類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平臺和保障平臺有效科學運轉的機制具有重大意義。
一、高?!熬蜆I難”與地方經濟發展“人才饑渴”悖論
一方面,高校擴招以來,就業難就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高速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越發乏力。2015年,全國畢業生人數達到749萬,從總量上看,當前的經濟增長速度并不足以吸納如此巨大的就業需求。據有關研究,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大約吸納100萬左右的就業量,換句話說,就業難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就業難直接涉及到社會總體、個人以及家庭福利改善,成為重要的社會經濟問題。尤其是行業性背景較強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行業景氣度依賴性極強,農林類高校表現更為突出。
另一方面,農林產業利潤率低下,導致就業吸納能力下降,而農林產業的發展對于人才又處于饑渴狀態。隨著廣大農村現代化的逐步推進,農業勞動力密集產業特征逐步褪去,農業就業吸納能力明顯下降,加之農業產業利潤率低下,農村人口呈現凈輸出狀態。廣大林區,特別是國有林區,受到資源危機與經濟危困的雙重影響,就業吸納能力甚至為負值。以黑龍江省伊春市為例,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全市每年高考升學人口遷出大約在6000-7000人左右,而每年就業檔案回流僅有不足1000人。自然條件更為惡劣的大興安嶺地區這一現象就更加明顯。同時,農林產業發展又非常需要人才支持,需要大量掌握現代生產經營理念和技術的人才。以林業為例,在當前生態功能為主要林區發展定位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林業經營方式已經不適應時代需要,如何實現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林區特色經濟,人才的作用毋庸置疑。
這就形成了“高校就業難”與地方經濟發展“人才饑渴”悖論。以往對于高校就業問題的研究多致力于高校與學生就業政策與觀念等方面尋找問題解決突破口,沒能從行業特征出發分析;而對于農林等弱質產業地區經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問題,對策也都集中于如何增強產業發展自身吸引力角度出發,沒能分析清楚因果關系,即提高農林產業利潤關鍵之一就在于人才。而這種將二者分割開來進行研究的研究思路有一定弊端,解決就業難,就要迎合社會需要,雖然農林產業發展存在對于人才的需要,但卻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流入,導致很多農林類高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偏離產業背景,一大批行業背景特別突出的專業被調整,而對于一個像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來講,農林類高校存在、行業背景突出的專業存在當然不僅必要且具戰略意義。
綜上,農林類高?!熬蜆I難”與地方經濟發展“人才饑渴”悖論的關鍵在于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統一在一個框架下進行研究,而將二者有機聯系起來的中間環節就是要確立一套長效機制。
二、區域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是吸引人才的關鍵
比較優勢理論告訴我們,地方經濟發展以及資源聚集能力的提升,從根本意義上是依賴于當地的資源優勢,這里的資源可以是人力資源、社會資源以及自然資源等等,即使是自然資源非常富集的地區的經濟起飛也一定是依靠當地其他資源的支持,比如良好的政策環境,人力資源豐富等。如斯坦福和硅谷之間的良性互動。當然,經濟學里還有關于資源詛咒之說,即當一個地方資源過于豐富,容易形成某種依賴,使得當地經濟發展乏力。以東北為例,這里無論是工業基礎、人力資源以及自然資源都具有比較優勢,但是,大約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東北經濟發展處于失速狀態,進而有人用“資源詛咒”來解釋。應該說,這種解釋有一定道理,當資源優勢的邊際獲利能力沒有消耗殆盡時,人們容易形成路徑依賴,導致創新不足,更重要的是創新環境的改善不足。
但是,即使存在某種資源詛咒,東北地區的資源比較優勢依然明顯。東北的農業資源異常豐富,加之國家對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充分重視,良好的發展前景預期是東北廣大農村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巨大的潛在需求市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時代大背景下,廣大林區,特別是國有林區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適應生態安全需求處于首要地位的廣大林區為大學生就業,尤其是擁有良好行業教育背景的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廣闊舞臺。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優勢都是潛在的,農林行業的弱質低利潤性依然是吸引人才的關鍵障礙。
農林行業具有明顯的外部性特征,雖然農業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重要進展,但是,農業涉及到國家安全,涉及到社會穩定,所以,不能期望用市場化的方法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對于農業弱質性的戰略補償,是國際通行做法。同時,林業的外部性、公益性以及事業性就更為明顯,這是一個市場失靈領域。所以,將農林產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政府應該起到主導作用。政府應該為進入農林行業的大學生就業以及創業提供政策支持,以彌補弱質產業與平均利潤行業之間的利潤差額。
這里需要強調的問題是,諸多研究成果認為政府應該在高校農林專業學習的學生提供支持,以鼓勵更多人學習相關專業。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政策效果明顯不如補償進入農林行業就業的末端補償來得有效。
總之,將農林行業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才是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向農林行業流動的根本舉措,而這種轉化,要依賴于政府將行業利潤差額予以補償。產業發展比較優勢突出,必然會吸引更多人才,有了人才,才會有更好發展。
三、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是高校發展與行業發展良性互動、融合的必然選擇
政府支持可以彌補農林行業利潤低的不足,推動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但是,這還只是將人才需求單方面的行動,形成高校與地方經濟發展良性互動,即高校智力支持地方發展、地方發展推動高校發展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政產學研”平臺建設是必然選擇。政產學研平臺可以作為政府施政提供參考和指向,克服農林產業弱質性以及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實現政府施政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政產學研平臺可以高效率地將行業需求轉化為學??蒲蟹较颍袠I生產實踐推動高校科研進一步提升,實現生產與科研融合;高校利用智力優勢成分發揮市場創新,為行業生產提供市場營銷保障,實現生產與市場融合;行業發展趨勢走強,可以進一步提升對于高校人才與科研創新需求,實現高校與行業發展融合。
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關鍵是選擇適合農林行業特點和農林高校特點的合作模式。現階段,農林行業經營比較分散,即使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也很難形成有效的智力服務需求;農林類高校受制于行業背景限制,在專業設置上有較強的退出意愿。針對以上特點,農林類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政企研合作模式可以采用以下模式展開。
一是實踐基地模式。農林類高校行業背景特殊,在傳統就業觀念束縛下,農林行業一直不是大學生就業的熱點。這就要求農林類高校強化學生實踐、實習方面的投入,建立政產學研平臺是一個合適選擇。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平臺的人才流動應該是雙向的,要積極鼓勵企業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到高校擔任兼職教師。實現人才聯合培養,訂單式就業,既有利于企業積累后備人才資源,更有利學生提前熟悉行業發展,培養興趣和形成適合自身的科學的職業發展規劃。
二是科研機構共建模式。政府提供科研基礎設施服務,包括支持建設科技園區、制度環境建設服務等方面,推動龍頭企業與高校共同建設實驗室、研發機構,實現企業技術優勢、市場需求信息優勢與高校科研優勢有效集聚。以市場為導向,實行政府政策支持與龍頭企業出資結合提供科研經費,高校提供科研人才服務,實現資金與人才對接。構建科研機構獨立研究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行委員會制度,具有獨立的經營自主權,以科研成果產權為核心,建立明確的利益分配機制和成果產業化利潤分享機制,給高校科研積極性提升以最大化激勵。
三是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模式。以政府投入為主,以公共科研資金為基本保障,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資源優勢,創建面向農村和林區的公共科級服務平臺,為農村和林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政府通過提供財政資金支持高校開展面向農村和林區需求的科技創新活動,以購買產權的方式向需求方提供技術創新支持,有利于減少需求方資金負擔。同時,在購買創新成果時可以考慮給予一定獎勵,可以考慮以企業利潤比例分成的方式對高校進行補償,這樣安排的好處是,提高研究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有機融合,更好地推進成果轉化落地。
四、促進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健康科學運轉的保障機制
政產學研平臺健康科學運轉的關鍵是構建高效的保障機制。該機制的核心在于為高校提供足夠的激勵開展面向農林行業的科研創新活動。因為,高校在這一平臺建設方面激勵明顯不足,從解決就業難角度來看,高校可以根據市場需要轉變辦學方式以及專業設置。但是,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特別是從行業安全角度出發,農林行業雖然不能提供充足利潤空間以吸引人才流動,行業發展依然對高校開設適合農林行業的專業和學科具有必然要求。所以,農林類專業不能過度追求適應就業市場變化,開設和并提高這些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意義重大,這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科學的保障機制推動促進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健康科學運轉。
一是公共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從頂層設計出發,針對農林類高校、服務農林的專業進行定向補貼。農林行業具有天然弱質性以及較強的外部性特征,中央財政補貼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需要,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建立由中央財政支持的專項補貼制度,降低農林類專業學生求學成本。設立專項科研創新基金,鼓勵高校學生結合行業需要進行科研創新;設立人才流動激勵基金,鼓勵畢業生向農林行業流動。
二是高校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激勵機制。除了應用科研以及就業鼓勵政策激勵以外,為更好地提高高校創辦農林行業類專業,考慮由省級地方政府統籌,建立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即省級政府根據本省農林行業發展需求,以及社會、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情況,通過訂單式培養,定向就業,有利于解決就業問題,更有利于農林行業吸納專業人才。
三是企業和高校合作利益分享機制。通過政府購買、企業有償使用等方式,提高高校科研創新積極性,核心是保證創新成果的產權明晰。由政府公共資金支持的科研項目,實行政府科研成果購買,并向企業有償轉讓,降低企業知識產權購買成本,同時,以企業利潤分成方式給高校以一定補償;以企業出資支持的科研項目,建立企業和高校成果利潤共享機制,保障企業和高校的積極性,同時,有利于促進成果落地;由高校自主創新的科研項目成果,實行政府兜底創新成本以及企業提供利潤分享機制。對于人才聯合培養平臺,訂單式培養等除企業設立獎學金方式降低學生求學成本外,對于面向農林行業公共服務就業的學生,要保障學生就業后與高校的緊密聯系,降低行業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信息不對稱成本,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銳洪.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根源剖析與對策研究.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9)
[2] 王有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新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3] 王有志.制度成本、林區困境與生態補償.林業經濟問題,2015(4)
[4] 李錦斌.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現代教育科學,2005(7)
[5] 王清義.高校應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轉型.決策探索,2015(3)
(作者單位:王有志,沈自崢,東北林業大學;宋陽,哈爾濱金融學院金融系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作者簡介:王有志,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方向:林業經濟管理,發展方式轉變;宋陽,哈爾濱金融學院金融系博士,研究方向:林業經濟,林產品國際貿易;沈自崢,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林產品貿易。)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