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丹
“十三五”時期是鹽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爬坡期,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攻堅期。農業農村工作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機遇來看:一是農業發展的政策更加寬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國家相繼出臺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一系列政策與文件。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等農業戰略開始實施,鹽城作為農業大市,必將獲得更多的技術、資金等要素投入。二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近幾年來,鹽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三大載體”建設已基本建成,農業經濟總量已上新臺階。農業和農村發展多年積累的經濟、技術和物質條件,將為鹽城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和有力的保障。隨著機遇疊加,鹽城立足長三角、鏈接東北亞、輻射中西部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鹽城農業發展的基礎將更加厚實。三是農業發展的環境更加優越。現代裝備、生物技術等進一步武裝農業,“互聯網+”等信息化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都將給農業發展帶來積極而深刻的影響。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鹽城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對農業的支持將更加有力。特別是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融合發展力度加大,都將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鹽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發展速度不快。新常態下經濟下行壓力的進一步加大,農業也表現為整體發展速度放緩。從農業增加值的增速來看,從2012年4%的增速逐步下降,預計2016年在3.3%~3.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已由2013年的12.1%下降到2015年前三季度的10.3%。二是龍頭企業實力不強。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不高,缺乏能夠支撐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大型龍頭企業和品牌企業。全市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和20億元的龍頭企業只有23家和4家,還沒有一家企業銷售收入進入全省前十強。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距全省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三是外向度不高。鹽城市農產品出口總額居全省第8位,與農業大市的地位極不相稱。外向型企業少,全市農產品出口企業236家,具有自營出口權的僅有98家。出口總量小,目前一直未能突破2億美元,遠低于連云港和南通市。四是多種風險威脅不定。氣象災害多發、頻發、高發,自然風險、生產風險對農業生產的危害始終存在。國內、國際“兩大市場”競爭加劇,我國加入WTO的15年保護期即將到期,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自貿區協定,農業受市場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另外,“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越來越突出,農產品價格接近“天花板”和生產成本“地板”不斷攀升的“雙重擠壓”持續凸顯,“拼政策、拼資源、拼環境、拼投入、拼人力”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因此,“十三五”期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將成為重大課題,提高農業競爭力將成為重大考驗,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將成為重大挑戰。
“十三五”期間,鹽城現代農業發展將緊緊圍繞“建設新鹽城,發展上臺階”的總體要求,努力在結構調整、新型農業培育、“接二連三”工程、農業基礎投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在產業體系建設上求突破。一是不斷提升園區內涵。堅持以“一縣一帶”、“一鎮一園”為抓手,引領、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農業園區規劃,確立主導產業,提升規模經營,注重產業配套。已建園區要進一步豐富內涵、提檔升級,重點解決規模小、項目少、服務功能弱、輻射能力差等問題。二是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加大畜禽養殖排泄物、農作物秸稈、食用菌種植廢棄物,以及沼液、沼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推廣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及無害化處置。壯大“三品一標”農產品總量和規模。明年力爭使農業廢棄物利用率、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利用率、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分別達到90%、88%和70%以上。三是積極發展海洋農業。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加強開發利用,不斷擴大農業發展新優勢。重點培植大豐海洋淡化產業園、大豐海洋生物產業園、東臺海工裝備產業園等一批海洋產業園區,努力建成省級海洋經濟創新示范園區。加快沿海百萬畝現代漁業產業帶工程建設,新建和改造標準化池塘8萬畝,完善提升東臺弶港、大豐港區、射陽黃沙港三個水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現代漁業園區五個。大力推進銀寶生態漁村建設,并整合國家級中心漁港黃沙港現有資源,與華偉集團合作,開展遠洋捕撈項目。
加快經營主體培育,在適度規模經營上求突破。一是加快培育職業農民。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管理,逐步建立初、中、高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認定體系。堅持“扶起來、請回來、引進來”,培育一批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為主體的中堅力量,留住一批以高素質青壯年農民為主體的有生力量,招引一批以立志務農的大中專畢業生為主體的新生力量,開展職業農民創業之星評比活動,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新增4個百分點以上。二是積極發展家庭農場。建立全市家庭農場運行監測體系,建立完善市級示范家庭農場名錄制度,著力提升家庭農場發展質量。積極開展“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家庭農場+合作社”等試點,鼓勵家庭農場組建合作社。2016年全市新發展家庭農場300家。三是全面推廣聯耕聯種。全年推廣聯耕聯種面積300萬畝以上,聯管聯營比重超過50%。每個縣至少建設一個整體推進鎮,每個鎮至少建設兩個整體推進村。
加快“接二連三”工程建設,在產業融合發展上求突破。一是龍頭企業培育有新成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龍頭企業培育,在數量和質量上齊頭并進。2016年全市力爭新辦規模農業龍頭企業60個以上,其中投資超億元的10個以上、超5000萬元的20個以上。二是農村新業態發展有新進展。挖掘農業的生態、休閑和文化等多功能性,發展涉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聯產聯銷、網上營銷、產地直銷總體思路,大力培育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農產品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力爭農產品網上銷售額同比增長30%以上;加快農產品進上海進程,全年農產品進上海總量同比增長15%以上。三是休閑農業發展有新路徑。全面實施休閑農業亮點連線行動,整合“最具魅力休閑鄉村”、“美麗鄉村”、“最美鄉村”、“水美鄉村”、“星級鄉村旅游”等建設資源,新建20個市級休閑農業景點、5個農家樂集聚村,推介一批休閑農業線路。四是農產品質量品牌建設有新亮點。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新增“三品”400個,產量占比達40%;整合資源優勢,重點打造10個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五是開放型農業發展有新氣象。擴大對外合作交流,借助中國農交會、省農洽會、江蘇農產品(上海)交易會等會展平臺,積極組織農產品出口企業參加國際性的農產品交易會展活動,并計劃在2016年上半年,組織部分龍頭企業、招商專業人員赴日韓開展大規模的招商洽談活動,擴大農業外來投資和對外投資份額。參照外地的做法,積極推動農產品出口激勵扶持政策的出臺,切實增加農業自營出口權企業數量。
加快農村基礎投入,在實現均衡共享上求突破。一是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農業節水灌溉建設,著力破解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難題。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標準化建設,全年建成高標準農田40萬畝以上。加快農村飲水安全提質增效工程,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體系。按照省級標準,新建村莊綠化示范村45個。二是不斷加大農業投入。加強農業政策宣傳,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大支農項目爭取和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創新農業資本投入運行模式,進一步完善構建支農政策體系。三是抓好低收入群體增收。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則,繼續組織以黨員干部為主的“牽手致富”結對幫扶活動。繼續開展以第一書記駐村、后方單位掛鉤、民營企業結對為主要方式的“三位一體”幫扶行動,多渠道促進經濟薄弱村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2016年村級集體年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力爭達到190個。
(作者系鹽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