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淥汀
工業時代大紅大紫的城市,轉型陣痛期卻“銹跡斑斑”。紐約將城市的支柱產業由制造業變為金融服務業,是鐵銹城市“除銹”的一個范本。
鐵銹城市,指的是那些在工業時代依賴重工業發展而興起,但同時也消耗環境資源,在后工業時代遭遇發展瓶頸而衰落的城市。近幾年,包括東三省在內的中國“鐵銹地帶”除了環境問題,還要面對因轉型乏力在經濟、就業上的困境。《經濟學人》曾以“東北經濟再度告急”為題,對這片在重工業時代上升閃耀,如今卻因經濟疲軟而“銹跡斑斑”的區域進行報道。“那里的人們掙錢越來越難了,花錢也不像以前那么隨便,空氣越來越差,城市也越來越沒了生氣。”
鐵銹城市已站在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怎樣進行產業轉型?又如何促成城市升級?
鐵銹地帶蔓延全國
看著下行的經濟數據表,李克強總理不由得“揪心”:“作為中國雄雞版圖的頭部,東北經濟千萬不能打蔫啊。”繼國家領導人“視察”“督陣”及輪番“批示”后,東三省再次成為社會輿論焦點。透過持續走低的經濟成績單,中國開始把目光移向這片“鐵銹地帶”。
遼寧GDP增速2.6%,全國排名墊底;黑龍江GDP增速5.1%,排名倒數第三;吉林GDP增速6.1%,排名倒數第四。這是2015年上半年東三省交出的經濟增速成績單。上世紀中期在中國崛起過程中地位重大的重工業,在本世紀初國家轉變經濟發展軌道時便開始迷失。
其實不光是以東三省為代表的老工業基地和重工業城市,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壯大的東南沿海地區近年來也已成為“新鐵銹地帶”。以“世界工廠”東莞為例,這座制造業城市被貼上“熄火”“衰落”和“危機”等標簽,從工廠倒閉到制造業企業密集關停,再加上年年出現的“招工難題”,東莞代表的“新鐵銹城市”在產業轉型和城市升級過程中衰退跡象明顯。
與低迷的經濟數據、看不到未來的產業模式相比,鐵銹地帶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在近幾年迎來了大爆發。2015年12月22日,位于杭州半山的鋼鐵基地完成了59年來的最后一道工序后,宣布“熄火”,伴隨杭州已走過近60年的“杭鋼”全線關停。杭州市市長張鴻銘表示,“關停工廠,是為了要讓‘西湖藍在我們頭頂呈現”。就在2016年元旦,受霧霾影響,西湖游船首次全線停航。與北方動輒“爆表”的空氣質量相比,杭州的鐵銹化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絕大多數城市都有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鐵銹地帶,那里有著深刻舊時代的痕跡,需要新時代的良藥救急。
回顧2015年,珠三角大批密集制造業企業停工,山西的煤企、河北的鋼企因為煤和鋼的產能過剩,面臨“賣不出去”的尷尬現狀。不管是傳統的老工業基地,還是新型的制造業“鐵銹城市”,“鐵銹地帶”在面對“消費支出、服務業和科技驅動型制造業”的新經濟模式要求時,已經開始嚴重掉隊。這是新時期中國經濟轉型的陣痛。
布局越早“褪銹”越快
去年年底,保爾森基金會發布《中國的新機遇:可持續經濟轉型——如何筑建京津冀在轉型中的領先地位》報告。在提到京津冀地區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能源與環境問題時,報告如此論述:“他們長期過度依賴如鋼鐵這類高污染的重工業,現在又要擺脫這種發展模式。而另一些城市,由于及早開始多元化經濟發展,早期就推行諸如太陽能和風能等全新的低碳技術,目前正處于相對優勢地位。”
眾所周知,京津冀地區中北京與天津的產業結構較為合理,2015年這兩座城市的三產占比均超過49.5%,現代服務業、電子商務、物流業和金融業的優勢較為明顯;而反觀河北,GDP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分別占6%和41%,其中鋼鐵、建材是河北極為依賴的產業,玻璃、冶金等行業都以煤炭為唯一燃料。“如今在鋼鐵、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引發了鐵銹地帶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苗長興說。
2010年起,陶瓷行業在珠三角急劇萎縮,一些被視為“新型鐵銹地帶”的城市也難逃產能過剩引發的大洗牌。在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制造業基地僅僅兩年后,中國開始面臨“去工業化”的危機,而鐵銹地帶因為產能過剩而造成的人才流失,讓這些城市失去城市競爭力。在傳統、低端的產業向高端產業轉型升級時,缺乏對城市發展最為重要的“人才”,是鐵銹城市和區域衰落的根本原因。
放眼全球,紐約的轉型范本值得借鑒:由傳統制造業直接向虛擬經濟轉變。
鐵銹地帶可以說是世界城市在發展進程中的“常態”。資料顯示,美國在1950年前后、英國在1955年前后、日本在1975年前后、德國在1980年前后,都基本完成工業化目標,進入后工業化時代。而各國的城市在這期間,都不同程度地進入“鐵銹時代”。紐約城市轉型過程中的“褪銹經歷”,為其他鐵銹城市的轉型提供了一個范本。
“關于紐約的復蘇存在著很多解釋,一些棒球迷認為,雷吉·杰克遜的本壘打讓好運重回紐約;時尚的城市規劃專家看到的是安迪·沃霍爾和藝術;市長朱利安尼則把功勞歸結到自己身上。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紐約復興的根本原因,是將城市的支柱產業由制造業變為金融服務業。”美國學者愛德華·格萊澤在《城市的勝利》一書里這樣分析紐約在上世紀末的“逆襲”。
港口位于美國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紐約,有著天然的區位港口優勢,這也讓紐約在捕魚業、造船業上異軍突起,在19世紀末成為美國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工業革命賦予紐約的發展紅利,在20世紀70年代宣告基本“吃凈”。愛德華指出,“那個時期,每一座古老的城市都出現了基本相似的衰退”,而由于支柱型產業的蕭條,紐約、底特律等工業城市開始變得“步履蹣跚”。
但與固守汽車工業的底特律不同,紐約在底特律還在衰退的時候,便實現了復蘇。紐約的做法是直接向虛擬經濟,也就是高端金融業、高端服務業進發,使得服務業就業結構占比由1970年的76%提升到2000年的90%。這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個人便是邁克爾·布隆伯格,這位彭博公司的創始人及所有者在2002年成功出任紐約市長后,充分將自己的“商人頭腦”用于城市建設和復興。除了充分注重電子信息業的發展,他還將自己的辦公區域充分公開,使之呈現出類似華爾街交易大廳的自由、開放風格。這種辦公環境和重商態度,也讓紐約迅速由一座倚重制造業的鐵銹城市,變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
(據《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