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等機構發布關于城鎮化的報告,其中一項調研結果顯示,一半左右農民工不愿進城。在對農民工做的“您對未來有何打算”的問卷中,“到了一定年紀回鄉”占最大比重,達到66.1%。
對于那種視農民進城為終極目標的觀念而言,調研結果無疑具有強大的沖擊力。盡管這只是一組抽樣調查,也還只是一種未必付諸行動的“意愿”,但數據背后的社會情緒不失真,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磥?,對于我們念茲在茲的城市化,農民工并非都是歡呼雀躍,返鄉的逆城鎮化行為始終暗流涌動。
城市很美好,至少在目前,城市文明意味著更豐富的生活、更方便的設施、更精彩的人生,以及更多樣化的可能。在城市化的語境之下,農民工對于城市可能比一般市民有著更切膚的感受。特別是,在當下中國,城鄉之間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鍥入狀態,城市鄉村互為背景,很難截然分開,人群的身份邊界也越來越模糊。對于很多農民、農民工而言,他們的生活早已被綁在城市化的高速列車上,撕扯不開了。不是他們愿不愿意進城的問題,而是以何種方式進城的問題。
可見,問題的關鍵在于,農民、農民工并不是不愿進城,而是諸多現實環境、制度障礙阻礙了他們進城的步伐,減弱了他們進城的意愿。所謂的“逆城鎮化”,情非得已,本非所愿。
城市的門檻,首先體現在生活成本的高企上,而生活成本中最大一項,則是住房問題。這些年,城市房價一路走高,指望通過打工買房安居,不啻于異想天開。
其次,農民工大多沒有基本的社會保障,身強力壯時尚可以靠力氣吃飯,年紀大了、疾病多了,繼續待在城市則難以為繼。回到鄉村,至少還可以獲得一個起碼的溫飽生活。
多年以來,城市都是將農民工視為調節用工淡旺季的籌碼,各項制度的出發點也旨在汲取農民的勞動力,并未從農民市民化的高度通盤考慮。這樣,必然造成了城市與農村、市民與農民的壁壘。
城市化并不僅僅意味著圈占土地造城,更不能將農民工視為樓市“去庫存”的接盤者,它首先應該是“人”的城市化。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民到市民,好的城市化讓人親近,讓人幸福,讓人渾然不覺改變的艱難與冰冷。在田園抑或在城市,其間不應該存在激烈的動蕩與扭曲。轉型的成本,不應該只是由農民自行支付,任其自生自滅,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分擔市民化成本。
當下之計,應該認真汲取過往的教訓,摒棄那種簡單、粗暴的發展思維,拋棄逐利性的掠奪土地模式,真正將“人”納入決策視野,以政策的善意來“消化”農民工。必須明確,只要真正珍視“人”、立足于“人”,則以往諸多困擾、難題、壁壘都將有望破解。而農民、農民工才有可能在城市的天空下,展露笑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