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言
2013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違約事件逐漸增多。對債市信用風險怎么看和怎么辦,成為市場熱點問題。
目前來看,信用風險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整體規模可控,尚不具備成為系統性風險的臨界條件。信用事件涉及的絕對量雖然在增多,但占信用債券16萬億元總量不到0.3%,低于近期公布的一季度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1.75%)。橫向看,有報道顯示,美國企業債券市場違約的起數和違約率均在攀升,我國現階段債券違約尚屬正常概率區間。
二是結構分化明顯,并與行業特征顯著相關。債券違約在2013年、2014年還主要發生在中小企業、私募市場,從去年起,涉及國有企業、公募市場的逐步增多。違約主體與產能過剩行業特征關聯度增大。信用事件涉及的具體品種與現有信用債券存量格局一致,以存量比例最大的短融、中票居多。
三是市場預期階段性趨于平穩。經濟增速放緩、去產能已成定局,市場開始以平常心對待債券信用事件,并對政府層面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妥善處置的基本趨向表示認可。目前信用利差穩步回調,以5年期企業債與國債比較,AA、AAA級信用利差均較近期高點回落25bp左右,A級利差回落14bp,但BBB級信用利差上升20bp。這表明市場繼續在糾正信用定價,高低評級債券的利差在持續擴大。
另一方面,債市信用風險發展的趨勢仍有必要持續重點觀察,自然因素、結構因素和機制因素錯綜復雜。一是隨著市場不斷擴容,低資質發行主體增加,較低等級債券的信用利差波動性逐漸增大。二是調結構、去產能是未來一個時期債券市場面臨的大環境,在此期間企業發生信用風險的概率會逐步增加。三是市場參與者認識不足、準備不多,增加信用風險控制的難度。當前我國信用債市場在向利率風險與信用風險并存的二元風險結構快速轉變,但受早期“風險零容忍”市場理念和長期“剛性兌付”的影響,不少市場參與者對于債券違約事件應對不足。我國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債權投資者保護機制尚缺少完備可操作的制度安排,臨陣磨槍、應急應對的情況客觀存在,容易造成預期紊亂和信用擠兌。
我國債券市場正步入縱深發展階段,建設一個成熟、多層次的債券市場成為長期重點目標。風險事件的出現,短期會對市場參與者造成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對于建立市場化的定價估值體系、完善市場風險分散分擔機制、充實評級違約率數據庫等,均有積極意義,也能對現有制度規范和市場參與者行為進行校驗,應對得當可成為推動債券市場走向成熟的催化劑。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要放任違約事件,而是希望違約事件發生時,市場各方能夠理性和全面地去看待和處理。
規模成長、風險防范和機制完善,均是債券市場協調發展的應有之義,同等重要,應齊步并行。
責任編輯:宗軍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