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旭
一些植物學家稱,他們通過研究發現,植物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表明植物也有智力。科學家發現,一些植物的葉子被昆蟲咀嚼時,植物身上所發生的反應與動物受傷時的反應幾乎一樣。葉子釋放出一種激素,而這種激素所產生的化學物質也和動物受到傷害時相類似。
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某些植物突然感到蟲咬的刺痛,它們會馬上招呼旁邊的伙伴,提防蟲子。它們釋放出一種揮發性的茉莉酮酸,這是一種“體味”信號。甚至在附近的植物感到蟲咬之前,這種信號就開始產生,啟動附近植物的防御系統了。
金合歡樹會產生一種味道不好的丹寧酸以阻止動物啃食自己,被啃食過的金合歡樹葉會釋放一種氣味,周圍其他金合歡樹會識別出這種氣體,從而在捕食者到來前釋放出丹寧酸。
槐樹會產生有毒的苦味物質,一旦槐樹的樹葉被羚羊或長頸鹿吃掉,這時,不僅被吃的槐樹會產生這種物質,周圍所有的槐樹像是接到預報似的也都會爭先恐后地釋放出這種物質。
西紅柿抵御甲殼蟲和毛毛蟲叮咬的方法與槐樹相似。西紅柿在遭到蟲咬后,會產生使敵人胃部受到損害和阻礙消化的物質。不僅是遭到蟲咬的西紅柿會做出這種反應,周圍的同伴出于安全考慮,也都會做好對付害蟲的準備。
此外,人們還發現,如果森林里一棵橡樹病死或被砍伐,其周圍的橡樹就會互相行動起來,它們馬上會結出更多的果實和種子,像是要彌補前面的損失。它們是從哪兒知道要這樣做的呢?
研究人員借助電極測量發現,被砍伐的樹會產生短暫卻頻率特別高的振幅,并且在被砍伐的樹木周圍也同樣產生了相應的振幅。
英國愛丁堡大學植物學家托尼·特里瓦弗斯是植物智能觀的主要支持者,他說:“動物身上被許多人認為聰明的舉動也能在植物的行為中看到。智力通常被定義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植物也有。”
牛津大學的科琳·凱利進行了一項長達15年的研究,她將寄生植物菟絲子移植到營養狀況不同的山楂樹上。結果發現,菟絲子更喜歡纏繞在營養狀況好的宿主上,而拒絕營養狀況差的宿主。凱利稱,菟絲子在從宿主身上吸取養料之前就顯示出了這種接受和拒絕的反應。它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選出哪個宿主值得去纏繞,哪個不值得。
特里瓦弗斯說:“在植物細胞中一定進行著某種‘思考,但我們不知道這是怎么完成的。植物能夠對環境進行評估,這意味著它們的行為比人們意識到的要復雜得多。”
那么,我們為什么直到現在才意識到植物比我們認為的要能干得多呢?特里瓦弗斯說:“主要因為植物活動起來比我們要慢得多。因為我們通常看不到它們在生長,所以很難想到它們能夠行動,更不用說有智力了。”另一個原因是,人們研究植物的地方通常是在溫室或花園里。特里瓦弗斯稱:“如果我要觀察獅子的智力水平,最不可能去的地方就是動物園,因為在那兒,它們能做的就是睡和吃。你得給植物提供一個富有挑戰性的環境,來誘發它們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