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4月,借助網絡宣傳,涉嫌非法吸儲和集資詐騙的“中晉系”相關公司被上海警方查處。消息一出,公眾對互聯網金融的質疑聲再起,不少P2P網貸行業人士連連喊冤,表示這是繼去年發生的“e租寶事件”后,又一起披著網絡外衣的非法集資案件。但負面新聞、問題平臺頻出,也讓業內外重新審視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安全性。而從國家對其始終采取的支持態度,并不斷出臺意見指導、監管辦法,成立國家級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以及很多正規網貸平臺積極調整或轉型以此守住安全線等多方面來看,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規范和風控意識都在逐漸提升。
偽P2P帶來行業陣痛
2013年之前,我國P2P借貸平臺數量較少,每年的問題平臺數量只在個位數。2013年網貸行業出現爆發式增長,問題平臺數量也開始劇增。去年年底,“e租寶事件”的爆發給網貸行業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據警方調查,自2014年7月e租寶上線至2015年12月被查封,平臺所屬的鈺誠集團相關犯罪嫌疑人以高額利息為誘餌,虛構融資租賃項目,持續采用借新還舊、自我擔保等方式大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累計交易額達700多億元。除了一部分吸取資金用于還本付息外,其他資金被用于個人揮霍、維持公司巨額運行成本、投資不良債權以及廣告炒作。
今年1月14日,21名涉案人員被北京檢察機關批準逮捕。最終查明,e租寶實際吸收資金500余億元,涉及投資人約90萬名。由于鈺誠集團的資金交易龐雜,財務管理混亂,具體資金流向目前還在調查中。
事件發生后,很多業內人士表示,e租寶的業務本質并不是真正網貸平臺點對點的交易方式,只是利用了互聯網工具來擴大影響的非法集資,因此根本不是互聯網金融,二者不能混為一談。盡管如此,巨額涉案資金和龐大的投資者數量,讓人們在此后談到網貸平臺時很容易聯想到這只披著羊皮的“狼”,也讓整個行業處于風口浪尖,很多投資者對網貸行業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根據零壹財經研究院日前發布的《P2P理財安全指南——問題平臺分析與投資者保護》,截至2016年2月29日,監測到僅有線上業務的P2P網貸平臺共3835家,其中正常運營的為1702家,占總平臺數比例僅44.4%。這是累計正常平臺在2015年5月達到1891家的峰值后,連續9個月下降。在2133家問題平臺中,歇業停業的最多,達567家,其次是失聯和惡意跑路、提現困難和涉嫌詐騙。
“我們總結出事平臺的原因后,發現大致分三種?!?零壹財經創始人兼CEO柏亮解釋,第一種是先天不足,惡意詐騙。因為進入門檻低沒有牌照,監管空當加上金錢誘惑,一些不法分子懷揣圈錢、詐騙的目的,通過包裝、虛假審傳等方式搭建看似完善的網貸平臺,以高額收益為誘餌,借助“秒標”、“抽獎”、“充值返利”、“搶標送禮”等優惠活動吸引投資者。
第二種是經營不善,后天失調。這類網站在項目信貸風控方面很差,在線下的債權開發上,可能會出現人情關系先于流程標準的情況,借款人多來自平臺負責人的親戚朋友,甚至還存在互保聯保的多角債,涉及二級債權的轉讓,所謂的抵押、擔保都流于形式。同時還會出現構建資金池,經營期限錯配等情況,最后出現問題的時候無力回天。
第三種是漠視風險,缺乏管理。企業內部缺乏獨立的財務管理,借款產品的開發缺乏論證分析,對負責人也沒有制度約束。浙江寧波的阿拉貸平臺便是認為過橋貸款期限短、利潤高,開發了大規模的過橋貸款,沒有做好應有的風險分散管理,加上未能及時發覺政策性風險,最終倒閉。
根據零壹財經研究院數據中心監測,30%的問題平臺運營時間都在100天以內,超過一半的問題平臺運營時間不足300天,而運營時間超過1000天的,出現問題的僅為1%。因此相對而言,運營時間越久的平臺,跑路可能性越小。
而從2133家問題平臺的所屬地域來看中,山東省的最多,占問題平臺總數的近1/4,緊隨其后的是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的問題平臺數量排名第五,為138家。
搶在監管落地前整改
除了惡意欺詐,網貸平臺倒閉的具體原因雖各有不同,但最終其實都可以歸納為對風險控制的忽視。隨著《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等監管文件相繼出臺,互聯網金融合規的前置條件在去年已基本成型。進入2016年,“互聯網金融”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第三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從前兩年的“促進發展”變成“規范發展”。在日前舉行的“中國互聯網金融高峰論壇——轉型與合規”上,業內人士指出,合規與轉型將成為今年行業的潮流,在此背景下,網貸平臺的風控體系需要重構。
普華永道金融服務業合伙人朱宇認為,在當下互聯網金融各細分行業監管細則未完全落地、網貸平臺尚無法完全達到合規前,應該先著重做好力所能及的信息披露。他認為,純信息中介是平臺的合規目標,做好信息披露和信息中介定位,一旦平臺與各方發生糾紛時,也是自證清白的方式。
目前很多互聯網金融企業已經自發地開始調整,表示合規要從企業內部做起,把每個細節做好,從源頭降低風險。宜人貸副總裁姚愿坦言,一些監管意見規定了很多不能做的事情,對平臺還是有很大影響,比如規定P2P平臺不能不能捆綁和銷售其他理財產品。“雖然制約了企業戰略決策的方向,但我們還是要以擁抱監管的態度調整我們的方向,在這個限制下做好工作。”
對于監管意見中提到的資金存管,目前有平臺也正在慢慢摸索。去年7月,人人貸與民生銀行簽署了資金存管協議,今年2月25日該功能正式上線。人人貸副總裁黃秋子談到,資金存管可實現平臺資金和用戶資金的隔離,杜絕資金池。用戶帳戶采取獨立管理,對每一筆交易和資金流水進行獨立登記,保證每一筆交易結構和資金流向準確清晰可追溯。她認為,短期內,合規性調整會給一些平臺帶來痛苦,但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窗口期和轉折點。
“和以往的金融業態不同,從事P2P網貸行業的人基本來自三個領域:計算機、金融、法律,每家平臺在做風控時都有自己的一套體系,有的是三五重防控,有的還有十幾層防控。”君邦律師事務所主任李繼泉表示,但當下許多平臺還未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在風控上也沒經歷有效的考驗。考慮到風控的重要性,他建議不管產品經理或者法律、風控還是技術人員,應該在管理上協調機制,以使他們對風控有統一的認識與合適的應對方式。
除了企業自律規范,維護互聯網金融行業安全也需要投資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對公民的金融、法律知識教育是實現互聯網金融的重要路徑?!?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提到,投資者教育,與企業自身自律、行業協會的約束、監管層立法及行政監管同樣重要,都是投資者權益保護的基礎,只有投資者對投資理財風險的理性認知,才能打破平臺的剛性兌付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