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已經退休的書法家趙伍龍并沒有一門心思完全“扎”進書寫的世界。平時,早上八點鐘左右來到位于北京大觀園南門的工作室開始寫字,偶爾也畫點小古畫,下午回到家附近打三小時左右的乒乓球,晚上則在家中觀賞自己收藏的奇石,拉一拉拿手的小提琴。
這位書法家告訴記者,不論是打乒乓球,還是拉小提琴、賞奇石其實都是在為看似“不沾邊”的書法創作服務。打乒乓球能夠活動因長時間書寫而僵硬的頸肩;拉小提琴則讓他在書寫時內心中常常充滿音樂的節奏感,在章法的把握、筆墨的流轉停頓上頗具心得;而奇石石面上各種線條和紋理也往往映現在書寫時的腦海中,點畫和結體也因此靈動。
或許,正是受益于書寫時心中的節奏感和想象力,和很多書法家書寫習慣不同的是,趙伍龍寫書法時從不折疊宣紙來確定每個字的大小和位置。在他看來,宣紙上的字格會冥冥之中局限書寫的心理從而影響發揮,而只要做到心中有數、有自信,就能讓筆墨隨心流轉,在章法上自然安排得當。
如今,已經過了知天命年齡的趙伍龍為人低調,生活恬淡,平時常做慈善,對于功與名也看得很淡泊。不過,這種悠然的生活狀態并不意味著他在書法藝術上有所放逸,止步不前。相反,為了能寫出黃庭堅《松風閣》,他曾苦臨碑帖十年,堅持書寫《心經》十七年不輟,如今每年在山東海邊修身養性的同時兼練楷書來彌補自己行書的不足……
趙伍龍的狀態可以用“悠然恬淡”和“精進不懈”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詞來概括,如今有意識地讓生活中的種種“娛樂”和愛好為創作服務,讓他在生活上自得其樂,而他也因為這種狀態而受益,在藝術上不斷上下求索。
入帖
收獲古人“筋骨”
出生在北京一個文藝世家的趙伍龍,自小受祖輩的熏陶和影響開始習字。7歲起,他便跟隨身為教師的母親從硬筆書法入手練字,自此走入書寫的世界。此后,寫字作為一項興趣愛好始終沒有間斷。上世紀90年代初期,趙伍龍拜著名詩人、學者、書法家柳倩為師,成為其關門弟子,學書之路走上了正途。
作為學習書法的基礎,臨帖是一門必修課。對趙伍龍來說,早年間最激發他的帖子莫過于黃庭堅的《松風閣詩貼》。
初見《松風閣》,他就“一見鐘情”,非常欣賞,提筆開練?!熬毩巳齻€字,練不下去了”,于是他請教柳老,柳老告訴他,“你得把黃庭堅所臨的碑帖都練到、吃透,才能寫出黃庭堅的字?!?/p>
黃庭堅是“宋四家”之一,《松風閣詩帖》是其所作七言古詩和行書作品,趙伍龍評價這幅作品“十分精彩”,其風神灑蕩,長波大撇,意韻十足,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行書之一。也正是這樣一幅行書,筆調充滿意蘊,技法上提頓起伏,一波三折,臨寫難度非常大。
為了能書寫出自己極其欣賞的“黃字”,趙伍龍踏上了苦學碑帖之路,從二王到魏碑,他所鉆研和臨摹的帖子追溯著黃庭堅所承襲的書家作品。而在這浩瀚的碑帖世界里,趙伍龍一浸潤就是十年的時間,在積淀了足夠深的書法功力之后,才得以寫出婀娜穩厚的《松風閣》。
事實上,趙伍龍所臨寫“高難度”書貼并不止《松風閣》,還有中國三大行書貼。在三大行書貼中,筆致妍雅的《蘭亭集序》是現今眾多書法家常常臨的帖,比較常見。然而對于《寒食帖》和《祭侄文稿》的臨寫卻著實少見,這不僅在于技法的難度,《寒食帖》的凄涼、《祭侄文稿》的悲愴情緒外化成為作品上的筆墨流轉甚至涂抹,讓作品的氣息和情緒極難掌握和捕捉,絕非是輕松淺顯的書寫。
不論是“二王”、魏碑,還是《松風閣》,正是在如此臨帖和入帖的過程中,趙伍龍不僅加深了對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理解,更收獲了古人的書寫“筋骨”。
“為什么古人寫字那么古樸,有筋有骨,在行筆、對每個字的處理上都有講究。”趙伍龍說,他在多年臨帖的過程中體會最深的就是即便是行書,從起筆、行筆到收筆都要細究,并非只要是行書書寫速度一定快,只有功力到了的時候,速度才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寫行書并不意味著粗糙,每一筆的筆法經得起推敲,書法作品所散發的氣場也就不一樣了。
出帖
寫出個性與風貌
與很多書法家不同的是,趙伍龍最早習書法并非從楷書入手,而是隸書。同時,他也秉持著這樣一個觀點:習字并不一定從楷書入手,而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一種書體作為起點。
趙伍龍書隸書曾經很多年,而后寫魏碑,繼而轉向行書,在近幾年,他多臨寫楷書,以此來糾正自己行書的不足之處。“行書如果缺少了楷書的功底就會‘散,隸書能夠加強行書的線條美,魏碑則增加書寫的厚重感?!?/p>
有人評價趙伍龍的行草長卷氣勢宏偉、瀟灑飄逸,給人一種“長江之水天上來”的感覺;而他所寫的大字則筆力遒勁,入木三分。
趙伍龍說,行書難就難在它可以任意發揮,發揮的空間越大,筆墨就越體現個性。一位書家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風格,今人也要有今人的風貌,這就要求書法家在臨帖和入帖之后還要出帖。因此,他的書法并不局限于“二王”、魏碑或者黃庭堅,而是綜合了古人以及自己的審美和個性。
從去年開始,趙伍龍開始臨趙孟頫的書帖,如《洛神賦》。之所以開始書寫趙體字,一來趙孟頫與他的風格近似,既精彩又深奧,但同時很大眾化、很通俗,符合大眾審美;二來,寫趙字并非單純為了臨習,而是要從中體悟新的東西從而實現自身的飛躍。
趙伍龍說,“出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古人的風格中一步一步走出來,形成自己的風格需要過程,既不丟古人的東西,但又不能學古人。而現在,很多人看見他的字已經能夠辨認出這是帶有趙伍龍個性和面貌的作品了。
賞石
書寫具有想象力的線條
趙伍龍收藏奇石已經有20年的時間,算是比較老的藏家。所謂奇石,是指天然形成的形狀不一般的石頭。在歷史上,米芾、趙孟頫等書法家都曾鐘情于賞石雅事。而趙伍龍根據自己多年書法創作與玩石的經驗,對于賞石藝術和書法藝術的關聯也有自己的感受。
他說,“一切藝術形式美存在于現象世界中,形式最基本的表現方式是線條,如直線、曲線、折線、波浪線等等,這些線條都是通過視覺獲得感受的。”比如,水平線讓人感到廣闊而平靜,垂直線條讓人感到上躍挺拔,曲線讓人感到柔和、流動……
而線條是構成書法和奇石的最基本組成元素。對于一幅書法,極力追求的是“形神兼備”,書法的“形”是指書法的點畫、結體和章法,而書法的“神”是指書法的神采、意蘊和風格。書法線條中的一撇一捺,都左右著觀賞者的感受和想象,影響著作品的神韻。
對于奇石來說,線條是其體表的基本元素,也是具有直觀特征的表現語言。奇石中的各種線、紋,在自然造型中并不明確地表達出意味,這些抽象線、紋主要以它的勻整、流動、回環、曲折、變化,隱約構畫出類似物象的輪廓和體狀,使得欣賞者對奇石產生充滿想象力的審美愉悅。
正是由于石體上錯綜復雜的線條、紋理,在欣賞者眼里成為塑造形象的審美元素。所以,線條不但對藝術創造或藝術欣賞具有誘導心理、積蓄情感的功能,而且奇石欣賞也同樣具有激活主體審美感知、觸發主體情感波動的重要意義。
趙伍龍在賞石時,往往得益于嫻熟的書法技巧,從石體上的各種線、紋變化,體悟構型的雅韻;而在書法創作時又得益于賞石養成的豐富想象力,尤其是在書寫行、草體的時候,腦海中常閃現出石面上各種優美的線、紋,使得點畫與結體也能夠飄灑生動。
而在哲學層面,賞石與書法都體現著“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象”的內蘊,不同的觀賞者往往賦予物象不同的審美知覺和感悟。正是對不同藝術之中的關聯有充分的體味,作為奇石藏家的趙伍龍得以從賞析奇石中不斷汲取靈感,并且應用到書法的揮灑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