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軍 小美
鍾建新先生,人稱“陀槍畫家”,三歲握畫筆,五十載矢志不移。
博覽群書,吸納中西文化之精華,自學成才,畫作延續中華文化之氣韻,抒發內在之思維。將藝術融入生活,經營藝術餐廳十幾載,從生活感知藝術,創建了別具風情的私人藝術館。一卷巨畫《天下大同》,書畫香港百年歷史,“呼吸的石頭”系列,盡展“石紋畫法”之獨特……他,渴望以藝術讓世人找回真、善、美,以特有的文人氣質與情懷,躬耕筆墨天地間。
自學成才,陀槍畫家——三歲畫畫,五十載堅持
香港新界,地域寬闊,丘陵起伏,風光旖旎,過去為香港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區,在這片秀麗的田園風光中,培育出了一批香港本土藝術家,“陀槍畫家”、“中國新水墨派”畫家、“石紋畫法”創建者——鍾建新先生即是其中一位。
六十年代,鍾建新先生出生在新界,父親靠農業養殖謀生,爺爺鍾其美為清末嶺南畫派畫家。然而,談起他與藝術的淵源,以天性秉然更為妥貼。三歲時,父親遞給他紙和筆,他便將父親的老爺車簡單地描繪了出來,彰顯出不凡的藝術天賦,也因此在無形中開啟藝術之門。
1975年,小學畢業時,鍾建新先生,碰巧遇見一位學校雜工叔叔作畫,得知這位叔叔畢業於廣州美院、水彩畫十分出色後,懇求送其兩幅水彩,這一年開始,他對水彩創作十分著迷。1977年,家道中落,因支付不了高昂學費,父親便製了一只木腳架送予他畫畫,自始,熱衷寫生的他,取筆紙寫生於田野、河流、林地之間,常樂而忘返,又存零錢購買世界各地名師之畫冊,認真鉆研,從中慢慢摸索自己的風格。
中學畢業後,鍾建新先生憑借A級會考成績及良好的藝術基礎,尋得一份設計工作,因工作關係,又學習了油畫,並在1980年,開始以教人畫畫為兼職,當時的他不過17歲,藝術之路進一步延伸。
數年後,人生輾轉,鍾建新先生考上警察,期間,仍舊未曾丟棄畫筆,報讀了香港理工設計夜校課程及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校的水彩文憑課程,還在香港公開大學修讀中國文史哲……
將藝術路與警察之路相結合,鍾建新先生有著明確的方向,“做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目標,排除萬難,堅定不移。”他在警察的崗位上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歷經九年,崗位得以晉升,相比大多人少用了六七年。與此同時,自學成才的他,深諳國畫的工筆畫及西方畫的立體透視感並將兩者融為一體,再融入中國人的情操與修養、孔孟儒家之思維,故而,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個人風格,在水墨畫上應歸位於“中國新水墨派”。其作品亦受到了藝術界的看好。
1992年及1996年,鍾建新先生的作品先後入選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作品集;1993年入選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部第三屆水彩文憑畢業展畫冊;1995年出版鍾建新水彩作品集;1996年入選亞區水彩畫邀請展作品集、亞洲水彩畫聯盟年展作品集、第十一屆亞洲國際美術展覽會亞洲藝術家作品集……
而且,自1995年起,鍾建新先生的水彩畫被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多個香港政府機構、加拿大多倫多藝術館、巴西巴希亞藝術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藏館收藏、盧森堡享利皇帝、前港督彭定康先生收藏。2013年成立鍾建新藝術館於香港,2014年受聘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客座教授,2016年獲任星加坡美術總會海外顧問。
水墨出新意,傳統呈新潮——獨創“石紋畫法”,中西合璧,嘆為觀止
數十年沉淀,人稱“陀槍畫家”的鍾建新先生尤為擅長水彩、中國水墨、塑膠彩、壁畫創作,追求創新,主張畫從詩、書、史、哲創作而來,突顯中華文化的氣韻,並將內在之思維盡現於畫作當中。
故,縱觀其畫作,呈現出三大系列:其一,反映中國五千年文化;其二,呈現香港之本土特色;其三,對大自然之歌頌。每一幅畫作,都有著顯著的特色,或歷史感濃厚,氣勢恢宏,或懷舊氣息濃厚,勾起一代人的經典回憶;或田園風光優美,述說一代人的勤勞與作為。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不得不提及他花費近一年時間精心創作的《天下大同》:
2008年12月,精於中國歷史的鍾建新先生閉門謝客,專心創作其歷史性的水彩巨作——《天下大同》。2009年8月,該作品完成。
展開這幅十米水彩畫卷,其描繪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數百位對香港社會有著深遠影響的各界人物頭像,展現出了香港百多年歷史風云。而且,畫中的人物穿梭時空,將古今中外的人物、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人士、不同社會階級不同人生信念之人相聚一堂,從而,呈現出“和而不同”的“天下大同”之精神。有人評價鍾建新先生這一幅《天下大同》為題的水彩畫,重申中國文化所重的“天下大同”之精神,具有社會歷史文化意義,而此畫一面世,亦引起轟動。
除此之外,鍾建新先生的“呼吸的石頭”系列作品,亦讓其立足香港藝術界,成為香港本土畫家中風格獨特、舉足輕重的一位。
“呼吸的石頭”系列,由鍾建新先生獨創的“石紋畫法”畫製而成,不但在西方水彩畫上注入中國畫的氣韻,而通過特殊的技法和深厚的功底控制,使畫面呈現出石頭堅硬的質感,宛如雕刻之作,栩栩如生,令人嘆服。例如,其知名畫作——孫中山先生畫像《不屈》、宋慶齡夫人畫像《出塵》,以及《赤子》、《天將》等,突現出古老的石頭質感,各種呼之欲出的傳神神情,令畫作充滿了生命力。
鍾建新先生介紹道,“‘呼吸的石頭系列作品,是受到宋徽宗作品《祥龍石圖》的影響。受他的影響,我的畫作中呈現出石頭質感的一面,與整個畫面相結合,就像是能說話一樣。而石頭是沉默的,但沉默便是歲月最好的解釋。所以,可以通過沉默、石頭等這些意象,來表達整幅畫更深遠的意境。”
從生活感知藝術,將藝術融入生活——經營一家藝術餐廳,創建一座私人藝術館
生活,藝術之源。藝術,生活之美。
徜徉於藝術世界,鍾建新先生最擅長的恐怕在於其將生活與藝術完好地結合了。2005年,他與太太在大埔大尾篤創建了一家鄉村藝術館風格的藝術餐廳——“藝程雅聚”,從生活中感知藝術。
這座風靡於藝術界的藝程雅聚,是一座獨立的三層建筑,不單整棟建筑上都繪有壁畫,室內裝飾亦充滿藝術氣息,就連其中售賣的菜式亦與藝術相結合。例如該餐廳自創菜式——達利烤雞,其命名則源自西班牙藝術大師達利,利用本港名牌泰安雞,以西班牙香料腌製後加以烤焗;而南瓜忌廉湯、黑松露醬炒蟹配意大利飯、木糠蛋糕(註冊名:雪中情)及肉桂奶茶等,都蘊含著他與太太的一番創新心思,品味獨特。
據悉,設有露天花園、畫廊及餐吧的藝程雅聚,藝術形式多樣,既有3D視覺繪畫技巧,又有多幅懷舊氣息的鄉村風光作品,特別是其外墻,結合多位十九至二十世紀歐洲偉大藝術家的繪畫特色,將整座藝術餐廳呈現多元化藝術特色,因而,一些多元化藝術展覽、藝術交流會、藝術工作坊等活動都將此地視為不可多得的活動場所。
2013年,鍾建新先生又在元朗創建了私人藝術館,該館更是其將藝術融入生活的一大經典之作。走近其私人藝術館,來者容易被其濃厚的藝術氣息吸引住,進入後,由其繪畫並裝飾的花園、流水、魚池、等,無不是追求天、地、人與時空的完美結合,體現了藝術、自我及與大自然的和諧存在,在香港私人藝術館中十分罕見。
“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享受藝術,並將藝術變成所有人都可提升精神的途徑。‘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的內在都是善良的,只是一些外在事物令其內在發生了變化,以往,古代的人,現在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習性都不復存在,但在每一個人欣賞畫作時,他們會恢復到最初時的善良,這就是我們藝術家所需要做的,把最好的東西與每一個人分享,久而久之,使整個社會變成一個充滿和平與愛的世界。”
從生活中感知藝術,將藝術融入生活。鍾建新先生的藝術王國,並非是個人名利的追逐,更是“天下大同”之最終實現。正因為如此,他不辭辛苦,永遠追求優美筆觸,集畫家與詩人的情懷集於一身,以特有的文人氣質與情懷,千年之後,其靈魂將永存於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