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畢家媽媽,親子作家,主張理性、自然的育兒觀。育有二子,著有《畢家媽媽育兒經》和《跟著直覺做媽媽》。曾旅居澳大利亞、日本、德國,并先后在上海包玉剛學校和蕃茄田藝術擔任過教育推廣工作。
兒子上小學后的第一次公開課上,老師給我們家長展示孩子們做的環保海報,人家都五顏六色、有模有樣,只有他滿是各種涂鴉式的簡筆線條,完全看不出所以然來,我正失落時,老師卻過來跟我說:小朋友很有創意哦。她指給我看,原來在每幅小圖的某個角落里,都藏著一個小人兒,在海報的一角,則悄悄寫著:can you find me?(你能找到我嗎?)
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的想象和認知有限,孩子的創意卻無窮。作為父母,我們不能超越自身的成長和背景,以及時代和環境的局限,我們能做的,是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和心態,一個鼓勵和支持的態度。
培養孩子的創意,從今天做起, 這樣的嘗試不妨試試——
1.讓孩子閑著
關于藝術的起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視覺人類學家有這樣一個發現:在大約3萬年前的法國的一個洞穴里就出現了壁畫!研究者推斷,這位3萬年前的洞穴人,絕對沒學過畫畫,不是看著牛、馬在寫生,但是卻能活靈活現地畫出牛、馬。人類學家于是還原洞穴人的生活場景:白天,洞穴人很辛苦地跟野獸拼搏,終于打回了一只動物,讓家人和自己都吃得飽飽的。晚上,當大家都睡著了,洞穴人安靜地坐在洞穴里休息,看著篝火光影閃爍,他眼前閃過了白天和野獸拼斗時的畫面,于是順手拿起地上的小石頭,把眼前浮現的視覺印象畫了下來……所以人類學家解釋說:當混亂的想法、激動的情緒、忙碌的活動停頓下來,人們在一種“閑暇”的空白狀態下,視覺印象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這時候,人們可以自然而然地和直覺對話,享受創造力的過程。
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當他可以有時間自由玩耍(就是大人別管)的時候,往往可以做出最有創意的活動。但大人卻往往總會擔心不已:孩子會不會受傷?孩子會不會把家里弄成一團糟?如此瞎玩,孩子是不是在浪費時間? 我記得曾經在朋友家搞圣誕晚會,大人們忙著衣香鬢影杯觥交錯,一幫熊孩子沒玩具也沒人搭理,猜他們干了什么?一組孩子自愿當寵物在地上爬,另一組孩子昂首闊步裝模作樣地“牽著”他們,從一個房間“遛”到另一個房間!
所以說,創意來自閑暇,靈感需要時間!在你給孩子排日程表的時候,麻煩不要讓他分分鐘都很“充實”,一定要給他留下一點自由自在地“瞎玩”的時間!
2.給孩子“空間”
我這里說的“空間”,不是你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地方(比如書桌)做他想做的事情,而是你的“心理空間”:你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容忍,讓他去折騰和探索,哪怕結果一無是處,或者干脆沒結果?
我們這個時代盛產焦慮的父母,當一家六雙眼睛都盯著一個孩子的時候,孩子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須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意義和效果,而孩子的一點點失敗或被冷落,也都會被無限放大,引來關注和擔憂。很多時候,我們所定義的成功和快樂其實跟孩子無關。我們以為是在為孩子好,其實帶給孩子的可能只是壓力。過高的期待就是一種巨大的壓力,而直接去幫忙、去提醒、去糾正、去要求,更是毀掉孩子自信心和興趣的錯誤舉動。
我們要做的,應該是盡量斬斷功利心,藏起自己的焦慮,允許孩子去自得其樂,讓他從容地開始、從容地完善,遇到困難從容地想辦法處理,一切按自己的節奏來。在這樣的狀態下,藝術和創意就會來敲門,而孩子的人生也總歸會有意義和收獲的!
3.給孩子最基本的玩物
昂貴的玩具,尤其是作為禮物送給你家孩子的,比如一拍就走、再拍就停、三拍還會說話的機器人,或是大到小朋友可以坐進去按著喇叭就可以開走的小汽車,一般來說,都是大人之間的人情,孩子往往玩一會兒就不感興趣了,為什么?因為局限太多、玩法太少!
關于如何給孩子選玩具,市場上的各種玩具又有什么玄機,是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如果要簡單地總結哪類玩具最能促進孩子的創意的話,我覺得是“越基本的越好”,比如:水,不用你弱水三千,孩子只需一瓢就可以變出無限花樣;泥巴(包括各種彩泥或超輕土)、面團,幾乎不花錢而照樣可以帶來樂趣;積木、紙盒等可以拼裝的材料;膠水、膠帶、回形針、隨手貼這些日常的辦公用品,也可以在孩子手中變成藝術,變成作品。它們共同的妙處在于可以提供無限變化的可能性。
典型問題直通車
回答專家:羅貫庭(配照片),天津師范大學博士、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臺灣輔仁大學藝術講師、臺灣成長文教基金會藝術顧問、擁有二十多年創意美術教學經驗,現任“蕃茄田藝術”藝術總監。
Q:我的孩子好像都是在亂涂亂畫,有時一直在畫同樣的東西,是不是沒有藝術天賦?
A:藝術的啟蒙,是為孩子的童年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讓孩子能從藝術中發現美好,發現自己。我們要做的是——
1. 給孩子創作的膽量:孩子生來就有創作的本能,無論是涂鴉還臨摹,都是他表達內心世界的方式。鼓勵孩子拿起畫筆,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創作媒材,鼓勵孩子進行平面的繪畫、立體的雕琢,鼓勵孩子和更多同伴一起創想,實現創意……
2. 提供安全有趣的創作環境與材料:孩提時代,對事物的專注度及持續注意時間較短,因此需要通過提供多種材料,讓孩子對創作工具及材料本身產生足夠的興趣,在探索材料的過程中產生創意的樂趣。
3. 新奇好玩地引導:不用告訴孩子如何畫、畫什么,但需要為孩子提供創作的想象素材。我們可以為孩子講述生動的故事,可以讓孩子身臨其境扮演有趣的角色,可以帶領孩子參觀畫展……當孩子對一切有了感受,就會用他的方式創造出自己的藝術場面。
Q:孩子在家搞創作,從不主動整理怎么辦?
A:寶貝不喜歡整理的原因大概有這些:
集中精神時間較短:孩子年紀尚小,集中精神的時間很短。創作完,他可能被其他新鮮事物吸引了,可能累了,“整理”這件事可能從不在他們的思考范圍內。
毫無頭緒感覺困難:創作完后,媽媽可能只告訴孩子將用具收拾好,卻沒告訴孩子應該如何整理,如果是這樣,小家伙面對滿桌子的東西就會顯得毫無頭緒。
覺得被物品包圍很幸福:有些孩子可能覺得被這些物品包圍著很幸福,全無“亂七八糟”的感覺,而且還很有滿足感,創作完可能還在那發呆,認為自己是個藝術家!
整理,可以活化孩子大腦的前額葉機能,讓他擁有更強思考能力,促進大腦發育。所以適當的整理還是需要的,媽媽可以這樣做——
1. 避免雙重標準:如果孩子平日在幼兒園很聽老師的話,會將自己的物品按常規整理好,甚至還成了別的同學的榜樣,但回到家卻“不是他”了,我們就需要想一下是否平時在家時只要孩子耍賴、鬧情緒,我們通常就會“服軟”?這會讓孩子覺得在家是可以“商量”的。不同標準下,聰明的小家伙大多會選擇挑戰容易攻破的標準。
2. 營造教育環境:環境教育會影響孩子日常習慣的建立。為避免給孩子造成認知錯亂,我們可以做孩子的榜樣,有助于孩子在生活中養成好習慣,比如媽媽帶孩子到圖書館時,也要注意將看過的書放回原處等。
3. 用游戲的方式分解任務:面對桌面上諸多用具,將步驟分解開來,并用玩游戲的方式整理,不僅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完成任務,更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思考力。當然,我們也可以在指導孩子時隨時拋些問題給他,讓他認真思考,自己想到下一步應該如何做。
4. 由“小范圍”起步:指導孩子整理物品時,可以從小范圍開始進行,類似可以讓孩子從小范圍的筆筒開始整理亂放的畫筆,同時,在整理畫筆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思考,如何放這些畫筆更方便取用?提升孩子的思考力。
當然,如果孩子會自己整理物品了,媽媽也千萬不要吝嗇對孩子贊美與肯定一番,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以后無論做什么都可以更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