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六
記者薛群:歐洲博物館論壇最近將2016年斯列托獎頒發給克羅地亞的武科瓦爾城市博物館。這個曾經飽受戰火涂炭、只有2.7萬人口邊境小城的博物館獲得有“歐洲博物館奧斯卡獎”之稱的殊榮。
幾千年文明毀于戰火
武科瓦爾位于克羅地亞東部武卡河與多瑙河的匯合處,與塞爾維亞交界。這里的武切多爾文明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
20世紀90年代戰爭中,武科瓦爾飽受創傷,城市成為廢墟,居民流離失所,建于1946年的城市博物館只剩下滿是槍眼的殘垣斷壁,館藏被劫掠損毀。
1998年在克羅地亞政府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支持下,博物館重建工作正式開始。法國掃雷隊率先幫助清除周邊的地雷。隨后,清理、修復、追討工作逐一展開,當地居民志愿為重建出力,藝術家舉辦義展和義演。在由本地藝術家發起的捐贈活動中,收集到來自克羅地亞各地及意大利、奧地利、德國、波蘭、法國等國的1500件捐贈品。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捐贈了150件個人作品。
武科瓦爾城市博物館館長馬里奇回憶:1998年5月在博物館廢墟前舉辦了第一場音樂會,薩格勒布交響樂團的義演揭開了重建序幕。她說:“那真令人難忘!音樂響起時,我看到很多人眼里含著淚花。”她看到了文化的力量,它溫暖人們受傷的心,給人們希望,更激勵人們重建家園。
此后,博物館邊清理建設,邊舉辦各種展覽、講座、培訓班,其中有不少來自國外的演出和展覽。這些活動吸引了廣大市民,特別是中小學生。
廢墟中飛出的鳳凰
博物館曾舉辦過一個千紙鶴展覽,展出當地學生折疊的數千只紙鶴,表達他們對和平的珍惜和對未來的期盼。胡提尼奇和同學們一樣在自己疊的紙鶴上簽了名。她希望長大能當個博物館館員。
將近20年過去了。胡提尼奇幾乎就是在武科瓦爾城市博物館的重建中長大的,在那些幫助清理博物館文物的歲月里,她漸漸迷上了考古。她考上薩格勒布大學考古系,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她回到家鄉,參與武切多爾文化博物館建設,并出任館長。
經過近20年的努力,武科瓦爾城市博物館像浴火重生的鳳凰,成為一座現代化博物館。重建后的博物館展廳總面積達3500平方米,大小展廳20個。館藏近萬件,涉及石器、金屬、玻璃藝術、繪畫、雕塑、民俗、家具等多個領域,并配有多媒體數字展示、觸摸式展品介紹等現代化設備。
1938年,在武科瓦爾附近出土了一個公元前3000年的鴿形陶制容器,成為當地乃至克羅地亞的文化符號。
武科瓦爾城市博物館就像這只“鴿子”,在戰爭的廢墟中站起,美麗又充滿生命力,為當地文化生活帶來生機和活力。 “戰爭可以摧毀城市,但摧毀不了文明,更摧毀不了人們對文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