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解讀之今年怎么做
促進制造業升級。深入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建設若干國家級制造業創新平臺,實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啟動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等重大工程,組織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魏嵐
全國人大代表
廈門信達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今年其實是很關鍵的一年,國家把科技創新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擺在第一位,“十三五”規劃里,創新在第二章就提到了,其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這些都給我們高新技術企業以很大的振奮。如何來營造一個比較好的科技創新的環境、氛圍?我覺得當前可以說有兩極分化的趨勢:一方面,近幾年我國科技創新已經邁出了很關鍵的一步,有些技術可以說與國際前沿接軌了,但另一方面卻也還存在嚴重的低端重復的現象。比如眾所周知的鬧得沸沸揚揚的馬桶蓋事件,連普通的生活日用品都要去國外購買,科技界在這方面是很困惑的,一個是很前沿的技術能夠與國際接軌,一個是很低端的技術充斥市場。因此我提了幾點,科技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定要去低端產能,把低端產能、過剩產能有效地化解了,然后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的氛圍。否則我們在做高科技,同樣的產品,低端產品大量充斥市場,導致市場無序競爭,對企業,尤其是對我們這種創新型企業造成很大困擾。
當前,總的來說,老百姓的質量意識很強了,但在市場流通上,產品質量的好壞老百姓很難判斷。同樣的產品,比如做節能燈,老百姓不搞技術,自然無法知道。我常常告訴周圍的朋友,買燈一定買健康的光源產品,否則對視網膜、腦神經,對皮膚都有危害。所以說質量很關鍵,創新首先要去低端產能,提升品質,在市場流通上提升質量的門檻。
其實很多人到國外買的產品,很多也是中國制造的。同樣一個產品,比如節能燈,有高端的燈,也有比較低端的燈,但一定都是保證質量的、保證壽命的,一定是安全的,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為什么老百姓跑到日本韓國去買馬桶蓋?是因為害怕,如果產品質量不好,生活品質就會受到影響。其實馬桶蓋我們福建泉州的就做得很好,還出口。為什么大家要跑到國外去買?這是心理上的問題,大家總覺得國產的東西口碑不好,質量難以保證。所以今年提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企業針對老百姓的需求去供應高質量的產品。
朱逢民
全國人大代表
國投欽州發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創新一詞,最早起源于拉丁語,具體有三層含義:第一為更新,第二為創造新的東西,第三為改變,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高級表現,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對創新發展提出的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論證,把創新發展提到事關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理念把創新推動發展排在了首位。所以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經濟進入常態化的情況下,必須要把發展的重點放在創新上。
首先,創新應是全覆蓋、全方位的,社會發展建設的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需要創新,它貫穿于我們的一切工作之中,所以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創新的氛圍,鼓勵萬眾創新;其次,要發揮好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將科學技術、生產力發展、人口等多方面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形成以創新發展為引領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推進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
孫建博
全國人大代表
山東省原山林場黨委書記
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五大發展理念”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新的發展思路,比如綠色生態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創綠色產業體系,讓綠色產業的創新發展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驅動力。
改革就是創新,用創新的思維去改革,改革創新永遠在路上。原山集團在黨的領導下,大膽創新、奮力拼搏,堅持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生態發展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總書記這句話說到我們這些林業人心坎里去了。“靠山吃山”對于原山人來講,卻有著另一種理解,那便是綠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靠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等于要關停些什么,制裁什么,但還本著老觀念、老思想,想著用資源用環境做代價換取發展,這種思維要轉變了。不能再走老路了,應該有一個更好的出路、更好的突破,突破自我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