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以此為標志設立的“中國航天日”,旨在宣傳我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一貫宗旨,大力弘揚航天精神,科學普及航天知識,激發全民族探索創新熱情,凝聚實現中國夢、航天夢的強大力量。
今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1958年5月,毛澤東主席提出:“蘇聯人造衛星上天,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我們也要搞一點,要搞就搞得大一點。”1965年1月,錢學森建議將人造地球衛星列入國家任務,得到聶榮臻副總理贊同。5月,周恩來總理指示中國科學院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具體方案。負責衛星總體方案的錢驥帶領青年科技工作者很快拿出初步方案。1965年9月,中國科學院開始組建由趙九章任院長、代號叫“651”的衛星設計院,并把中國第一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
為了滿足“東方紅一號”衛星研制要求,技術人員依靠自己的力量,采用了鉚接、陽極化電拋光、光亮鋁件大面積鍍金、鋁件熱處理等多項新工藝。在進行衛星蒙皮陽極化電拋光工序時,沒有房子,就在露天下進行,沒有容器,就鑄造三個大鋁槽,在雪地里挖個坑,把鋁槽架在上面用木柴燒,在這樣的條件下奮力開展試驗。
經過幾年自力更生,頑強拼搏,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種種干擾,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終于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從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進入預定軌道。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的總體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上得去”就是首先要保證衛星飛上天;“抓得住”就是衛星上天后地面設備能對衛星實施測控;“聽得到”就是衛星要播送音樂且能夠被地面接收和聽到;“看得見”就是衛星在軌飛行時能讓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得見。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衛星的國家。該星不僅全部達到了設計要求,而且質量比前四個國家發射的第一顆衛星質量總和還要超出29.8千克(美國的第一顆衛星只有8.2千克)。因化學電池壽命有限,“東方紅一號”設計的工作壽命只有20天,但它實際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運行期間,衛星把遙測參數和各種太空探測資料傳回地面。由于“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至今它仍在軌道上。
(據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