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訣——宋人有一則筆記,被胡適先生在演講中一再使用。少年進士問同鄉老前輩:“做官有什么秘訣?”前輩答:“做官要勤、謹、和、緩。”后人把這則筆記,稱為做官四字訣。胡適在一次演講中說:“這四個字,不但是做官的秘訣,也是良好的治學習慣。”對這四個字,大體可以這樣理解:勤,就是不偷懶、不懈怠;謹,就是不馬虎、不茍且;和,就是不武斷、不動火氣;緩,就是不著急、不輕易下結論。
太過精明——“竹林七賢”中的王戎,是個罕見的全才。他出身名門,聰明絕頂,著書立說,又善于經商,富甲一方。然而,他太過精明貪鄙,到了可笑的程度。王戎家有上好的李子樹,他想把李子拿到市場上去賣,但又怕別人得到種子,于是在每顆李子上面鉆一個洞,讓別人得不到種子。王戎的女兒嫁人時,曾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還。等女兒回來省親時,王戎便不高興,給臉子看,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活脫脫一個葛朗臺形象。王戎的侄子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后又要了回來。王戎吝嗇得不近情理,所以在“竹林七賢”里不被其他六賢欣賞,甚至曾被阮籍罵為“俗物”。這個故事警示人們太過精明在失去情趣的同時,也很難受人愛戴。
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語出三國·蜀漢時期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亂第十二》。大意是,治理國家,無規矩不成方圓,本立而不失其末,為政不能脫離理法道統,如此則萬事可成,功業也可長保。
情義的底線——唐朝中后期,裴垍被提拔為宰相。他的老友、在山西任縣令的高林聽說后,專程來道賀,裴垍設宴與高林飲酒敘舊,還拿出自己積攢的三百兩銀子送給他。一天,高林醉醺醺地來找裴垍說:“你是朝廷的大紅人,不如把我調到京城來,弄個‘京府判司當?”裴垍為難地搖搖頭說:“你是有才能,但這個職位不適合你。”第二天,高林帶著一張空白的公務信箋來找裴垍說:“你就在這上面隨便寫幾個字,幫我在京城謀個差吧!”裴垍撕了那張公務信箋,說:“我在這上面寫字就代表朝廷,三百兩銀子可以送,但一紙信箋卻不能隨便相贈。像你這樣公私不分的人,又怎能調入京城?”人不能不講情義,但切忌因情義而逾越界限。做到公私分明,這便是重情義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