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笑
任弼時的一生,正如葉劍英元帥在《哀悼任弼時》中所評價的:“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的、艱苦的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他是杰出的共產主義者,是我們黨最好的黨員,是我們的模范。”而任弼時眾多優秀品格中突出的一個方面就是謙恭虛己,這使得他贏得黨內同志和全國人民的敬仰。
任弼時從16歲參加革命至46歲逝世,把30年的生命和精力全部貢獻給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他歷盡艱險,奮力前進,對黨的青年工作、組織工作、軍隊政治工作,對豐富毛澤東思想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從不居功,從不談自己。他經常謙虛地說:“我們每個干部決不可以把自己現在的地位以及工作中的勝利與成就,看成完全是由于自己個人的本領,以為自己的本領真的比什么都高大,以為自己真的是了不起的人物。如果我們不懂得自己的成功,正是因為自己是為黨工作,才會獲得這些成功,反而把自己看成了不起的‘英雄,甚至離開黨而去尋求個人的名譽地位,那就非常錯誤,非常危險。”
任弼時不論對干部還是對平民百姓,都虛心相待,從不擺架子。他同人談話,總是以平等的態度、商量的口氣,就是對犯了錯誤的人也很少指責,而是講清道理,指出錯誤所在和改正的辦法。他和藹可親、以誠相見的作風,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0年,任弼時從莫斯科回到延安,在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期間,從人事安排到吃飯問題,事無巨細,他都親自抓。由于能夠堅定地維護黨的團結,反對輕易搞“路線斗爭”,關心愛護干部,情系民眾疾苦,平易近人,所以很多同志遇到問題都愿意來找他,并親切地稱他為“黨內的老媽媽”。
任弼時在延安棗園期間,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分管中央機關、組織、外事、農委、婦委、青委等工作,十分繁忙,長期抱病的他幾乎每天都要工作15個小時以上。然而不管怎么忙,他都時刻關心著農民群眾的疾苦,幫助解決困難。
1946年春天,中共中央華東局領導委派杜前、馬儀等幾位負責青年工作的干部到延安向黨中央匯報工作。任弼時在楊家嶺中央青委機關聽取匯報并參加討論會。會議持續了兩個月,在此期間,中央青委的同志每隔幾天就要向任弼時匯報情況,每次匯報,總感到十分親切。他們這樣評價任弼時:“和人相見,他的臉上總是掛著慈祥、和善的笑容,熱情地同你打招呼、握手,親切地讓你坐在他身旁。談話時,他總是凝神聚目聽著你的訴說,不喜歡打斷別人的發言。他習慣于傾聽別人的講話,同時邊聽邊判斷。”
任弼時喜歡接近群眾,更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新中國成立后,任弼時關心身邊工作人員和體恤民情的作風一如既往。
任弼時的謙恭虛己,更難能可貴地表現在勇于進行自我批評并善于總結出自我批評方法。延安整風的最后階段,抗日戰爭即將迎來全面大反攻,黨的七大也即將召開,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高級干部范圍內討論黨的歷史問題,總結黨的歷史經驗。作為中央黨的歷史問題決議準備委員會召集人,任弼時表示有必要對湘贛蘇區的這段歷史給予評價。他以當年湘贛新省委書記、紅6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參加了湘贛工作座談會。在發言中,任弼時開宗明義提出:“現在我們來檢討歷史問題的時候,首先,應該從各種不同的歷史情況出發,了解歷史問題,檢討自己的錯誤。”作為當時湘贛新省委的書記,任弼時對自己在湘贛省委時期,由于認識上的失誤,曾經執行了某些“左”的錯誤政策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作了嚴格的批評與自我批評。
任弼時強調,開展自我批評的作用就是要“達到原則上分清是非,達到糾正黨內存在的不純和改善領導作風的目的”;“把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密密地包藏起來,諱莫如深,那就不會考慮到改正錯誤的辦法,就不會找出改進工作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