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住宅區主要分為兩大類:獨棟住宅和公寓小區。老城區的住宅區大部分是獨棟住宅,實行街區制。這種住宅區就是韓國的“洞”。洞的道路一般比較窄,大多只能車輛單向通行。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及朝鮮半島光復后,韓國新建的住宅區也是如此,當時獨棟住宅占絕大多數。這類獨棟住宅過去一般是一層平房,墻內有庭院和植物,后來不少住宅不斷增高成了一棟棟小樓,但樓外的道路仍然是公共空間。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韓國1957年在首都地區的鐘巖洞建起第一棟公寓住宅樓。1962年開工興建的麻浦公寓是韓國首個住宅小區。之后隨著韓國經濟的騰飛,大量勞動力進入大城市,獨棟住宅難以滿足需要,郊區出現了住宅小區。以現在首爾市東部的一山新都市為例,除部分新建獨棟住宅,新建的小區道路一般方方正正,“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每個街區一般為長寬在500米內,街區內即為一個小區的四個“團地”,有時街區一角也會建有幼兒園、公園等公共設施。團地內“管車不管人”,車輛進入需要登記領出入證,人員則出入自由,但每棟樓有電子門禁。在團地內的商業活動需要小區物業批準,不過餐館外賣和課外補習班廣告還是經常出現在各戶的門前,一般是掛在門把手或者用磁鐵吸在鐵門上,這種小廣告很容易清理,所以,不招人討厭。
首爾市內過去密集的獨棟住宅經過改造變成一棟棟高樓,細密的道路也被小區內的道路取代,這些小區也是封閉式,但主干道不會被取消。首爾開放內部道路的小區,外部沒有圍墻,門口沒有警衛,被當地人俗稱“鄉村巴士”的公交車在小區內穿行。有時,這些開放的內部道路也不好走,主要是占道停車現象嚴重。在這樣的開放式小區停車,如果是外部車輛長時間停放,小區物業會給車主一點兒“教訓”,貼上很難清除的警告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