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俊偉
2014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回信中指出:“當有人需要幫助時,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這是對志愿者助人為樂的一種肯定,更是對全社會崇德向善的一種期望。隨著慈善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全國各地,以廣大慈善義工和志愿者為代表的社會愛心人士,以德為榮,以善為樂,常年如一日地無私奉獻,努力踐行著“日行一善”的精神。
“日行一善”的意思是每天做一件好事,隨時隨地行善。日行一善,體現了公民的一種道德自覺、一種行為習慣、一種文明風尚。從個人、家庭、社會三個維度看,“日行一善”都具有重要的學習、教化、促進作用。
日行一善,是立德修身的法寶。中國人歷來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我們每個人應當把樂善好施、行善積德作為人生的必修課。其實,每天做件好事并不難,一句善意的提示,一次主動的讓座,一雙熱情的援手,一筆及時的捐助,都是愛心的表達,都是善意的體現。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將善念常存心間,讓出口善言成為一種用語習慣,讓舉手善行成為一種行為習慣,日行一善,久善必果。
日行一善,是教子傳家的良方。中國有句古訓:積金積銀不如積德教子。從古至今,名人志士以善教子的典范不勝枚舉:諸葛亮的“儉以養德”,范仲淹的“義學傳世”,袁了凡的“四訓善書”,林則徐的“教子十方”等等,無不彰顯善的美德、善的家風、善的智慧。近年來,莊河市涌現出很多慈善家庭、義工家庭、文明家庭,這些家庭的一個共同之處,都是注重品德培養和善行教化。“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長輩們以身作則,以善傳家,必然惠澤于子孫,是留給后代最好的精神財富。
日行一善,是社會文明的音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24個字,其中對公民層面提出“友善”的要求。全社會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使友善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教育的切入點和落腳點,讓善行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營造“做好事可敬,做好人光榮”的良好氛圍。我們每個人,要把友善當作自覺踐行的處世信條,與人為善,于己為善,傳遞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在社會上形成友愛樂善的文明之風。
“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愿大家勿以善小而不為,從點滴開始,從小事做起,日行一善,善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