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回首參加慈善工作10個年頭,總體感覺是:我自愿,我行善,我快樂。
平日,我去慈善協會上班,偶爾也提個公文包。見面的熟人就開玩笑地問:“還有公務?”“班還沒上夠?”“錢能掙完嗎?”我笑著回答:“沒事干,在慈善協會打個雜。一來作息規律,生物鐘正常;二來來回走路,鍛煉身體;三來與同事們在一起,圖個熱鬧,生活充實;四來多少干些幫助人的事,心里高興。”于是,在一連串的“好!好!好!”聲中揮手再見。
退休后,我之所以沒有去干打工掙錢的忙事和管侍孫女的累事,而是干上了助人為樂的善事,主要因為感恩于黨的教育和培養,感恩于社會的關懷和愛護,感恩于多災多難的童年生活。大半生成長進步的經歷告訴我:慈善工作做的都是扶貧濟困、幫人解難的事,都是奉獻愛心、播撒陽光的事,都是積德行善、促進和諧的事,因而都是崇高而光彩的事。即使掙錢少,甚至做義務,也是值得的,心甘情愿的。
尤其是現代慈善在傳統慈善的基礎上,又拓展到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環保等領域,使其使命更加光榮,任務更加艱巨,工作更加繁重。而且,按照現代大慈善的理念,慈善已經不僅僅是捐助善款善物,還可以付出時間、技能、體力、智慧,還可以做志愿者,做義工。通過付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舉手之勞,幫助他人排憂解難,就是在行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慈善需求量更大,更受弱勢群體歡迎。關鍵是自己要有覺悟,要自覺自愿地去做。“不以善小而不為”,只要是扶貧濟困、幫人解難,無論付出多與少,無論參與遲與早,無論采取啥形式,都是在獻愛心,都是在做功德無量的善事,都一樣高貴!
如此看來,新時代的慈善已不再是富人對窮人的施舍,而是真真正正的同胞之間的平等互助。這就需要從私益慈善走向公益慈善,從精英慈善走向大眾慈善,從個體慈善走向普惠慈善,進而走向“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人人做慈善”的現代慈善新境界。
人人參與慈善,說起容易做起難。核心是要舍得,即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種善良,得吉祥。只要你甘愿付出一定的款物,或者一定的時間、技能、體力、智慧,誠心誠意地去幫助困難群眾,你即使成不了偉大的慈善家,也必然會成為光榮的志愿者。最終,你必定會收獲一筆可觀的無形資產,收獲無可估價的公信力和美譽度,收獲繼續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同時,你也會收獲心理的慰藉和精神的升華。于是,你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胸襟開闊,心情愉悅,靈魂高尚,品德高貴。到了那時,你無論干任何事情,必將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