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軒
清早,已經八十歲的李會榮盤腿坐在自家的土炕上,一邊用顫巍巍的手整理著一床剛剛晾曬干凈的背面,一邊囑咐著鄰居聞大嫂有時間來幫她一起做做被子。
雖然已是六月初,但她依然裹得嚴嚴實實,護膝、手套一個都不少,顯然,憑老人現在的身體狀況,要自己獨立縫制一床被子已經力不從心了。三年前,老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于是決定著手為兒子做棉被,這樣即使有一天兒子孤身一人,也能感受到母親給予的溫暖。
老人的兒子張樹山由于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痹癥,五十歲還沒有成家,生活上反而需要家人的照顧。張樹山說,母親從她七十七歲那年開始,白天干農活,晚上就把洗好的被單被罩放在炕頭,均勻地絮上新棉花,一針一線地給他縫被子。每當看到母親在燈光下吃力做被的身影,張樹山也會心疼母親,他總是勸慰母親:“您的眼睛不好,看著挺費勁的,就別縫了。”可是做母親的哪里會聽孩子這樣的勸阻,每當張樹山的衣服稍微破了一點,她就趕快拿起來補好。三年來,已經給兒子做了將近二十床棉被。
由于近兩年先后得了幾場病,李會榮老人已經不像從前那樣行動自如了,老寒腿、肩周炎讓老人不得不經常臥床,偶爾下地也要扶著凳子才能行走。她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兒子能說上個媳婦,這樣就有人給他洗洗涮涮、縫縫補補了。李會榮說:“我就惦記著這個小子,他是殘廢人不能照顧自己,要不咋樂意他說個人呢,省著我惦記他。我都八十了,也不能一直活著呀。”
看到這些整整齊齊碼放在炕頭的棉被,已經頂到了房頂。這些飽含無私母愛、帶有母親體溫的棉被將溫暖殘疾兒子的后半生。張樹山握著母親粗糙的干癟的雙手,哽咽著說:“我只希望媽媽身體健健康康的,能夠多陪我幾年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