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雷露 陳海葉
?
職業資格清理,人才考量風向標
■文/本刊記者雷露陳海葉

2013年以來,國務院連續五次共清理職業資格證272項,占國務院部門設置職業資格總數的44%。清理過時和不合理的職業資格,是人才評價機制的自我完善。更多的考證人群會集中到真正權威、專業、高端的證書上來。激發市場活力,讓“證”能量更給力,值得肯定和期待。
求職看什么?學歷背景、個人能力、職業證書……在不少求職者眼中,求職門檻,越來越高,讓人望“崗”生畏。而作為“敲門磚”的職業能力資格證書則被許多求職者看成增加就業的籌碼。
職業資格證是表明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學歷文憑與職業資格并重,“職業資格”的說法首次在國家政策層面上被確立。1994年,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作為科學評價人才的一項制度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設置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初衷主要有三點考量。一是通過職業資格認證,提升勞動者的素質技能;二是建立科學評價人才機制,維護就業市場秩序,體現公平用人;三是依法對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職業,設定準入類職業門檻,嚴格加以規范,確保職業安全。
然而,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行后的二十多年里,一些地方、部門、行業自行設立了大量職業資格,據不完全統計,多達2000余項。美甲師、咖啡師、商務談判師、汽車營銷師、注冊人力資源管理師……各種名目資質讓人眼花繚亂。
職業資格種類繁多,存在交叉重復現象。另外,隨著人才市場競爭激烈,一些人唯“證”是考,造成了證書泛濫。
“手里沒有幾個證書,感覺走在路上都會低人一等。”近年來,隨著就業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為了一份好工作,忙于報考各種證書,也是情理之中。
據不完全統計,僅大學生可報考的證書種類多達100多種,分為通用型、能力型和職業資格型三類。大學生中,一頭扎進考證大軍的并不在少數。他們將“技多不壓身,證多也不壓身”奉為至理名言,認為找工作的時候,只要在證書那欄多填幾個證書,總會讓人眼前一亮。因此很多人為了在職場上披荊斬棘,堅定地踏上漫漫考證路,成了名副其實的人在“證”途無止境。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考取的證書往往與實際工作脫節,因為其中有一部分設置是已經過時的和設置不合理的資格認證。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考試獲得了一大堆職業資格證書,在求職途中效果卻不盡人意,是因為職業隨著社會和市場的發展而產生,一個人能否勝任某種職業,需要接受的是市場的檢驗,而不是由頒發的一紙資格證書來決定。”對此,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李斌這樣解釋道。

職業資格考證亂象頻現,不僅阻礙了擇業自由,也讓人才市場失去了活力。為了釋放“證”能量,國務院于2013年啟動了職業資格清理工作,并于2014年、2015年、2016年連續三年、五次集中清理。
2014年,國務院決定分三批取消149項各類職業資格。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有69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有80項。
2015年7月,又取消注冊電子貿易師、港口裝卸工、網絡廣告經紀人、全國外貿業務員等62項職業資格,范圍進一步擴大。
2016年,國務院再次取消61項職業資格證書。截至目前,國務院公布取消的職業資格證達到272項,超額完成本屆政府確定的減少1/3職業資格的目標,標志著職業資格清理工作基本完成。
據了解,社會上和學校內所考取的證書主要有兩類,一種是公共類證書,如大學英語四六級證、全國計算機等級證等,這類證件不在“清理“范圍之內,而另一類是應用性資格證,例如教師資格證、會計師證、HR管理師證等,國家取消的部分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都來自這些應用性資格證。
北京師范大學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教師白濱對這些職業資格進行梳理后發現,取消的資格證書大致可以分為幾類:一種是過時的職業資格,比如中國民航局設立的蘇式飛機維護電氣員、蘇式飛機維護儀表員,“這些職業現在幾乎不存在了,因此資格也失去了意義”。第二類是一些設置明顯不合理的證書,如木材搬運工、浴室服務員,“這樣的簡單工種完全沒必要設立證書,并沒有起到規范從業資格的作用,而變成了一種增加就業成本的門檻”。還有一種是只反映工作過程某一方面的單一的證書,例如,取消的裝飾材料管理師、裝飾資料管理師、裝飾施工管理師、裝飾質量管理師,劃分得很細,但無法反映整體的工作過程。再有就是市場認可度不高的證書,如中國職業經理人。企業一般不會因為應聘者具有職業經理人證書就會聘請其擔任職業經理,而更多會綜合考慮應聘者的從業經歷與綜合能力。
就技能型職業資格證書而言,四川省人社廳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主任徐潮水也告訴記者,已經取消的272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大多都是一些存在不合理、設置不科學的職業工種。“為什么要取消一些證書?其實是國務院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重要內容,是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激發市場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建立科學人才評價體系。”
他舉了個例子:“就拿計算機操作員來說,在過去這確實是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需要資格認定,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計算機操作成了人人都會的基本能力,因此無需再認證。”
徐潮水說,為全面深化職業資格制度改革,我省認真對照《國務院已公布決定取消的五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目錄》全面清理并停止國務院已明確取消的272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工作。
另外,在具體落實方面,四川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三項清理措施:一是在線考務系統中,對鑒定機構許可鑒定的職業(工種)進行固化,從技術上防止未經許可的職業(工種)組織鑒定考核發證;二是數據管理中,只允許國家許可的職業(工種)鑒定進入數據庫,保證將取消的職業資格剔除在外;三是在檢查指導中,對各鑒定機構大力宣傳國家清理職業資格的意義、措施,確保清理工作落實到基層。
徐潮水表示,四川省并沒有自行設置準入類職業資格,很多都是行業內部設置的。所以在272項職業資格中,涉及我省職業技能鑒定的項目不多。“根據國務院提出的清理要求和四川省實際情況,有的職業省內一直沒有開展認證或早已被取消,所以這次清理,對四川省來說有影響但不大。”

部分職業資格取消后,有人歡呼“雞肋證書總算被取消了”考證亂象有望改變,也有人質疑“之前辛苦考來的證書是不是白考了”。還有人擔心取消職業資格證書后,由于沒有明確的準入標準,人才水平評價將面臨更大的難題。
“減少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不是取消所有的職業資格,更不是取消職業資格制度,而是為了促使制度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更好地為人才評價服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在2016年1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就減少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工作答記者問強調,“職業資格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升勞動者素質和科學評價人才的重要手段。”
大量重復職業資格的取消對求職者、用人單位等來說都是好事。有疑問,那是因為部分民眾對國家實施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存在誤解。徐潮水表示,為了確保各行業從業人員素質不降低,近年來,人社部頒布實施新修訂的職業分類大典,為職業教育培訓提供了基本依據和參照。
他介紹說,“在國家職業大典的規范指導下,可以有國家標準的人才準入類和水平類評價體系,也可以有行業組織自己的職業崗位水平評價體系,但它不應該是強制性的,而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自愿參加技能鑒定。”此次職業資格證書清理并不是說要廢除這項制度,而是指該減少的一律減少,該準入的依據國家法規嚴格準入,探索更加完善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使制度真正發揮促進勞動者職業健康發展、維護市場公平、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作用。

當然,職業資格也不是越少越好,職業資格制度應該與現代社會的職業發展緊密聯系,它既體現了現代職業的專業化、智能化的特點,也是國家推進全面創新驅動發展的特定要求。改革和完善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建立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市場配置決定作用相協調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涉及廣大勞動者的重大利益問題。徐潮水強調,“清理職業資格是人才評價機制的自我完善,目的是促使制度健康發展,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職業資格清理,雖然考證項目會減少,但更多的考證人群會集中到真正權威、專業、高端的證書上來。”一位培訓機構負責人認為在職業資格能真正代表高端人才后,職業資格本身就代表著更強的專業性、權威性和影響力。例如網友評選出的“十大最高含金量職業資格證”,其中執業藥師、建造師、司法考試等關乎群眾健康、公共安全和社會公平的職業并沒有在清理范圍之內,高技術知識含量的職業資格證書依然備受追捧。
職業資格的逐漸取消,讓“證”能量更給力,令人肯定和期待。當下,隨著職業資格清理工作不斷推進和深化,與以往對于考證趨之若鶩的狀況相比,不少人都多了一份謹慎與理性。合理看待考證,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是時代所需,更是大眾所需。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新華網、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