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璐
?
80后女博士夢撒田野
■文/本刊記者張璐

段麗麗查看葡萄掛果情況
創業感言?創業要“搏”也要“博”。要成功,拼搏少不了,但博學的知識更是不可或缺。我希望能與農民分享科學知識和創新成果,讓農業的生產者受益,也讓農業的消費者受益。
在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離開土地的今天,段麗麗,一個出生于城市的80后女博士,卻把自己的青春熱血灑向農村。
從白手起家,到現如今千畝農業種植園區,段麗麗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種出的蔬果長得好、產量高,并帶動成都雙流、新津、金堂等多地總計約2萬余農戶通過發展大棚果蔬致富。
干練的短發、纖細的身材,很難想象這個身材嬌小的“小女人”骨子里還有著這樣的拼勁兒。
“當時完全是一副小女生的心態,想象著自己每天在葡萄架下散步,每天的生活都充滿鳥語花香……”對一草一木有著濃烈興趣的段麗麗,心中有一塊夢田。在那之上,她種下蔬果,栽下花苗,收獲的是一望無際的原生態。2003年,從西南農業大學畢業的她,果斷選擇撲向農村的熱土,開始創業初嘗試,一心要將那塊“夢田”變成現實。
創業之路從來都不是平坦的。
在雙流租了30畝地,建了竹架大棚種植蔬菜后,段麗麗沒有多余的錢修住房了,就用油布給自己支了個簡易帳篷,吃住都在里面。有一天晚上下暴雨,油布帳篷被大雨沖垮,她只能用油布把自己裹著,蜷成一團在路邊避雨。“當時感覺實現夢想太難了,立馬有了放棄的想法,想著天亮后一定要離開這個地方。”雖然有了很“沖動”的想法,可到了第二天,看到田里碧綠的黃瓜、粉紅的番茄時,段麗麗又舍不得了,畢竟這是自己辛苦耕耘的成果。最終,她打消了放棄的念頭。
就這樣,花樣年紀的段麗麗整天扎在地里刨泥巴、挑肥料,日復一日,給當地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幸運的是,堅守讓她的夢想照進了現實。她種植的蔬果產量高、上市早、效益好,逐漸打出了名氣,讓村民對這個“女漢子”刮目相看。
蔬菜品質優良不愁銷,創業逐漸步入正軌,段麗麗對此并不滿足,她報考了四川農業大學的研究生,一邊創業一邊學習,一路修完了博士課程,并且順利獲得了博士學位。
博士種田,秘方何在?段麗麗充分運用自己的看家本領,不斷地試驗育苗培育,不斷革新種植技術,種起了有機蔬果,被村民們稱為“新農夫”。
新農夫,“新”在何處?“智慧、科技和生態。”段麗麗的回答毫不含糊。
“在智能化環境下快速生根成苗、澆水、放風都靠電腦控制,結的果子又大又好。”段麗麗介紹道,利用現代園藝設施,通過綜合環境調控實現蔬菜苗的高效栽培,一年可提供優質商品蔬菜苗600萬株,不僅克服了傳統育苗的季節限制,種植的蔬菜就像施了魔法似的長得好、產量高,往往在市場空檔時上市,賣出好價錢。
來到有機葡萄栽培區,工作人員正仔細地為一個個新芽涂上營養液。“點萌芽,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萌芽點得好,今年的收成才好。”段麗麗引進了立體栽培模式、生物發酵等高科技種植技術,經她攻關培育的各項品質超平均水平20%的有機葡萄,在2014年創下了單日銷售10萬元的佳績。
“農業可以狠干,但絕不能蠻干,一切還得靠技術說話。”段麗麗始終認為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如今,段麗麗創立的成都金滿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先后在新都區、新津縣、雙流縣和金堂縣建立了多個農業種植園區,面積達3300多畝,年產值破千萬元。
創業中,段麗麗沒有“私藏”自己的技術。
在取得了技術成果之后,她不忘和周邊村民一起分享優質蔬果苗。為了能讓更多的農民嘗到科技帶來的甜頭,她成立了個培訓班,連外地的農民也聞訊而來,培訓了近3000人次,這使她感受到農民對科學技術的迫切需求。她還把嫁接技術的整個過程制作成光盤,免費發放給前來學習的農民,讓他們真正掌握技術,共同致富。
農戶們對段麗麗無不稱贊感嘆:“畢竟是高級知識分子,種田的水平都比我們高太多。”
除了技術指導之外,2012年,段麗麗成立了“金滿倉果蔬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通過合作社不斷向社員宣傳自己的致富思路和方法,組織農民培訓,傳授他們先進的栽培技術,幫助他們建起更多的大棚。現在合作社已發展成為一家集甜瓜、草莓、油桃、葡萄、有機蔬菜等為一體的全覆蓋式農業觀光型合作社。同時,合作社的產品都實行品牌化生產,打上了“金滿庭”“俏果果”商標。
每到畢業季,合作社吸引了一大批大學生前來實習和就業,成為了高校學子的“練手場”。“大學生們在這工作幾年,積累了經驗之后就可以在農莊或是自主試探性的小規模創業。”
現在,段麗麗和她的團隊每年都會開展科技下鄉活動,遍及全省20多個縣,贈送種苗和技術資料,接受咨詢,舉辦蔬菜、水果、食用菌栽培技術講座。段麗麗還被授予“全國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農村科普帶頭人”等稱號。
女性創業本就不易,而段麗麗還“固執”地選擇了風險大、見效慢的農業。
目前,段麗麗的創新種植模式已經得到了許多業界人士的認可,多家企業紛紛與其謀求合作。現在,她正在攻讀博士后,希望將新知識、新思路用在種植園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上。用技術創新改變種植模式,讓綠色食品惠及每一個人,正是她不變的創業初衷。
“要做好這一行,有技術、資金還只是首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心中的熱愛。而路是自己的,既然選了,就只有堅持。”在段麗麗看來,女性就應該有自己的愛好,自己的事業。十多年來,她以對農業的熱愛和夢想的追求,一步一個腳印繪出了自己的藍圖。
企業發展了,效益提高了,段麗麗想得最多的是回饋社會。
如今,事業成功的段麗麗有著幸福的三口之家,正是有感于幸福的家庭生活,2011年12月,在金堂縣舉辦的“愛心媽媽”情牽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儀式上,她當了一名留守兒童的愛心媽媽,給予留守兒童生活、學習上的幫助。不僅如此,在了解當地的留守兒童情況后,段麗麗還成立了專項獎學金用于支持品學兼優的留守兒童。
“這不是負擔,而是作為一個普通母親本有的情感。能給孩子們帶去溫暖,會覺得很快樂。”正是出于對孩子的關愛,段麗麗堅持社會公益一晃就五年。她說:“我現在創業上小有成果,離不開社會的幫助。今后,在創業的同時我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