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寒青(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
中國當代造型藝術之我見
◆劉寒青(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當代藝術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當代藝術。研究西方當代藝術來龍去脈,能夠幫助我們理清中國當代藝術要堅持什么,要借鑒什么。

永遠的東方 劉寒青 1998年
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背景下,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學、藝術空前發展。另一方面,一戰和二戰的空前殘酷,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動搖了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信仰。因此,當二戰勝利之時,信仰的危機已經影影綽綽地縈繞著西方人。
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美術始終敏感地反映著這種信仰危機:蒙克、賈科梅蒂充滿吶喊、痛苦、悲愴的作品是直接的反映;構成主義、布朗庫西、蒙德里安通過強調理性因素的“冷抽象”,把藝術引向科學主義;亨利·摩爾的藝術則代表著“回歸自然的渴望”,恬靜的《母與子》、原始風格的《斜倚的人體》樸實而溫厚,表現出人性的溫暖。
二戰后的西方,基督教信仰的失落,導致西方人心靈無所皈依。在這種信仰危機中,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深刻地影響了戰后美術各流派。薩特“存在先于本質”的論點,實際上是主張人的生命過程,只有無數個偶然存在的現象構成的“偶然之和”。在充滿偶然的世界中,荒誕成為藝術的主題。
從杜尚開始的西方當代藝術,創造了波普藝術、玩世藝術、偶發藝術等等,用消費主義的世俗性來粉飾人們心靈的無所皈依感。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講:“后現代精英藝術是極度發展的金融資本社會和西方強勢話語權力支配下的寵物。它故意要與舒適的、享樂的、純感性快慰的日常審美相對立,以丑陋的刺激指向概念,成為美學中“四集團要素”的某種變態。現在要反對變態,恢復常態。”(引自李澤厚2011年談話錄《中國哲學如何登場》第6頁)
這既是西方當代藝術的困境,這也是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當代美術的困境。中國當代藝術怎樣才能在借鑒西方藝術的方法和手段上,找準中國當代藝術時空坐標呢?
從方法上來說,中國當代藝術需要對中國歷代藝術的成果有所反思,特別是要把握中國歷代思想史的脈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把握當代中國所面對的課題,才能創作出有價值的中國當代藝術。

時間的轟響 劉寒青 2006年
從概念上講,當代造型藝術包含造型藝術和當代性兩個方面。造型藝術是以素描、速寫為基礎的。不僅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才要訓練素描、速寫,當代藝術同樣需要素描和速寫的訓練。另外,造型藝術是整體文化藝術的一部分,總是跟哲學、文學相互影響的。同時,造型藝術是不斷演進的,造型藝術中每一種流派都拓展了藝術的維度,但“流派”是西方藝術否定之否定邏輯的產物。
這種邏輯始終是個問題。后人的成果總是基于對前代的否定,藝術家總是企圖全面否定前代藝術家,希望另起爐灶。這種邏輯偏激地追求絕對的 “新觀念”和“新技巧”。
但是,創新跟傳統不是對立的,而是從傳統中衍生出來的。創新不應該被看成絕對的。中國歷代藝術家就非常尊重歷史和傳統,中國藝術總是在傳統的土壤中生發出來的。中國的當代藝術也將具有這種特質。
當代,完整地講應該是我們正在生活其中的當代中國。從簡單層面來說,只要是當代藝術家創作的藝術,都叫當代藝術。因為,創作的動因是作者以當代生活為參照的。然而就藝術本身而言,僅僅參照現當代生活和當代藝術是不夠的。藝術家必須擁有更大的視野,必須了解整個美術史的發展脈絡。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應該既反映當代中國又反映歷代中國人共通的精神特質。因為,中國當代藝術,與中國歷代藝術是不可分割的;當代中國不是時間之河中突然產生出來的,而是從歷史中生成的,從歷史中蛻變而來的。研究和把握中國歷代藝術史,才能把握中國當代藝術的可能性;才能把握中國人共通的精神特質;才能明白當代中國需要什么樣的藝術。
中國歷代藝術家總是描繪山川大地,借景抒情,而不是直接描繪現實生活。他們深知,宣泄情緒的方式不能獲得心靈的平靜。相反,宣泄情緒的方式只會使心變得更不平靜。具體來講,中國歷代藝術家把人融入到風景中,把個人的存在融入到自然的永恒存在中。這不僅是藝術方法上的“借景抒情”,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國人的時空觀——表現個人存在的短暫性和天地自然的永恒性形成強烈對比;那煙波浩淼的山川大地的浩瀚空間和漁人小舟的狹小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有一首詩明確地說明了這種時空觀——既指向此刻,也指向永恒;既指向具體空間,也指向蒼茫曠闊的浩瀚空間。

凝固的書 劉寒青 2007年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對現實具體時空的提示)
一行白鷺上青天。(對想象空間的提示)
窗含西嶺千秋雪,(對千載寂寥永恒時間的提示)
門泊東吳萬里船。(對曠闊空間的提示)
在這首詩中,只有第一行詩是對現實生活具體時空的描繪,其他三行詩是抽象的,清晰地揭示出中國藝術家的時空觀。觀眾在這詩情畫意中感受到一種寧靜、一種超然物外的韻致。思緒飄出現實空間,遨游于畫中的一山一水、一橋一人、一草一木。中國人看著山水畫中的“千載寂寥”,看著那千年不變的“永恒時空”,感到個體生命的有限。正是在這種感性和哲思相互交融的感懷,使得中國人獲得了心靈空間的另一種維度。

清涼 劉寒青 2009年
即便處在充滿挫折的生活中,中國人也能感受超越世俗生活的安寧;中國人也能感受與自然和諧相處時的暢然;也能感受到道家哲學所提倡的“虛靜、空靈”。

此刻 劉寒青 2014年
從這一點上來說,中國歷代藝術是超越時代的。因為中國歷代藝術,都關注“人的心靈”。換言之,中國歷代的藝術家始終關注“人怎么看待自己的生命過程”;“人怎樣安寧地面對生命中的時光”等等問題。因此,觀看中國山水畫的審美體驗,就好像是一次直覺式哲學玄思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