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梅寧 張世明 張帥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院校辦學事業的飛速發展,各高校辦學規模持續擴大,辦學實力顯著提升,但高校辦學質量尤其是創新能力明顯不足,成為制約高校發展的突出短板。未來發展中,高校履行的職能依舊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但高校的服務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再是孤立的去看培養了多少學生、做出了多少科研成果,而是要將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優勢資源與成果轉化為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現實,即處于創新的基礎地位。這種優勢資源的形成與作用的發揮,必須通過產學研合作才能實現。但目前的研究普遍存在對產學研合作促進創新的內在機制不到位,只能抓住產、學、研的表面特征進行主觀聯系的問題,看不到產、學、研的實質是一種分工合作的關系,文章將使用合作效率提升帶來專業化程度提升(合作水平的擴大)促進機體整體發展的模型來證明產學研合作促進高校創新力的內在機制。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高校創新力;機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6.210
1 引 論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學校事業經歷了飛速發展,一方面是辦學規模持續擴大,表現在學科種類、專業覆蓋、師生數量、場地面積、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投入、館藏圖書等方面的增長速度已達到規模;另一方面是辦學內涵實力顯著提升,表現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產業、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推陳出新。但伴隨高校事業發展量的擴張的同時,事業發展的質量,特別是事業發展的創新能力不足也是共識,并且日益明顯的成為制約高校發展的突出短板。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提高教育質量”,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這一要求,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為“十三五”時期高校事業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應該認識到,未來發展中,高校履行的職能依舊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但高校的服務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再是孤立的去看培養了多少學生、做出了多少科研成果,而是要將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優勢資源與成果轉化為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現實,即處于創新的基礎地位。這種優勢資源的形成與作用的發揮,必須通過產學研合作才能實現,即產學研合作模式的不斷完善和創新是高校形成創新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有效地評價大學創新力的重要內容,但目前的研究普遍存在對產學研合作促進創新的內在機制研究不到位,只能抓住產、學、研的表面特征進行主觀聯系的問題,看不到產、學、研實質是一種分工合作的關系。分工是一種生產、操作的分離與獨立,亞當·斯密很早就論述了分工帶來的好處:提高勞動熟練程度;節約工作轉化時間;促進技術進步。因為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使人們在有限時間內專注更少種類的知識,有助于知識理解深度的加強,提高了效率。可見,分工水平的擴大是促進機體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機體發展水平的標志。但分工的產生與持續演進需要專業化的雙方通過各自優勢的順利互換(合作)來保證。因此,合作的水平與協調效率高低制約著專業化的發展水平,從而影響整個機體的發展。合作效率越高,專業化發展程度越高,收益越大;反之則制約專業化水平影響整體。本文將使用合作效率提升帶來專業化程度提升(合作水平的擴大)促進機體整體發展的模型來證明上述觀點。
2 建立合作模型并解出均衡解
借助新型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專業化分工與無專業分工都是一種組織結構,隨著合作效率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模型中沒有產、學、研的事前分工,每個個體都是產學研整體活動的集合。同時,我們假定A、B兩所高校的產學研整體活動的集合都是一個數量為M的連續統,此意味著產學研規模很大以規避分工中的整數問題。
A、B高校產學研活動無專業化分工前,每個高校產學研整體活動都有如下的效用函數:
其中x,y是產學研產品的自給數量;xd,yd是產學研產品從市場的購買量。k1,k2代表一種外生合作效率,0≤k1,k2≤1。
每個產學研整體活動面臨的生產函數與勞動稟賦約束條件可以寫為:
x代表自己產生并自我消費的數量,xs代表x產學研產品的供給數量,lnx表示一個高校用于生產x產學研產品的投入份額。也就是把全部投入1中的lnx部分用于生產x產學研產品。所以,lnx可以表示產出x產學研產品的專業化水平。
每個產學研整體活動面臨如下的預算約束:
進行超邊際分析需要對每種組合進行邊際分析找到最優解。但是26種組合不可能一一分析,需要借助文定理(Wen,1998)進行簡化,排除不可能組合。文定理認為,最優決策不會供給一種以上的產品,不會同時供需同種產品。那么每個區域與文定理相適應的組合可以形成2個模式3種結構(見表1)。
根據姚定理(Yao,1999)的表述:對一個事前相同的消費者—生產者集是一個連續統的經濟而言,如果個人的偏好是理性的、連續且凸的,生產具有專業化經濟,個人的勞動時間是有限的,那么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存在,并且它就是帕累托最優角點均衡。帕累托最優角點均衡就是人均真實收入最大的角點均衡。因此,求解一般均衡分為兩步:一是解出每個模式的角點均衡,即利用同一模式下個人效用相等和市場出清條件解出貿易產品的相對價格和選擇該模式的人數;二是比較個人在角點均衡價格下不同模式的效用水平(人均真實收入),從而確定一個參數子空間,使得在該參數子空間里第一步解出的角點均衡為一般均衡(也就是在此角點均衡下,沒有人愿意改變模式)。
由上文解出的角點解我們可知,一個高校選擇專業化結構C1,必須是UC1≥UA且UC1≥UC2,選擇C2,必須UC2≥UA且UC2≥UC1。因此,可解得,選擇專業化的條件是:
可以計算出各個模式的角點均衡,如表3所示。需要說明的是,表2的間接效用函數代表一個結構的效用最大值,而此表中的產學研收益(B高校的將k1改為k2)是一個間接效用函數的角點均衡值。
由存在性定理和二步法可知,隨著交易效率的改進,分工逐步從無專業分工發展到專業化,一般均衡也從自給自足的角點均衡跳到專業化的角點均衡。所以,一般均衡解是隨著交易效率的變化而變化的。
3 建立區間交易模型并解出均衡解
現設A,B區間可以合作,則兩區的效用與約束函數為:
除了k在此表示A,B區間的合作效率,其他變量的解釋與上節給出一致。兩區間分工產出x,y并合作,解出角點解如表4所示。對于A區的高校來說,選擇專業化產出x,需要區間分工下的效用大于僅區內分工的效用水平,則k≥k1,px/py≥1;選擇專業化產出y需要k≥k1,py/px≥1,兩種條件同時滿足,就是:
4 進行超邊際比較靜態分析
進行超邊際比較靜態分析可知,當區間交易效率k還不夠大(k
5 結 論
在產學研活動中,專業化分工的深度就是產、學、研本身的發展。高校的知識獲取與科研能力的日益發展促進著高校創新能力的提高,但也要求高校的這種專業化優勢可以與其他專業活動的優勢進行溝通與合作,促進產學研的共同發展。產、學、研的合作順利程度與合作水平越高,則專業化間的協調程度越高,才會促進學和研的自身發展,促進合作模式的創新,則高校的創新能力才會提高更快更好。
參考文獻:
[1]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486.
[2]楊小凱.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04-124.
[3]徐小洲,梅偉惠.中國大學創新力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20.
[4]劉寶存.國際視野下我國大學創新力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1(1):21-25.
[5]張銀霞,谷賢林.影響德國大學創新力的制度與觀念解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1(1):26-30.
[6]朱振國.建設創新型大學[EB/OL].(2005-07-06)[2011-10-30].http://news.sina.com.cn/c/2005-07-06/11126365227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