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增加的消費需求,極大促進了新鮮肉生產量的增加。產品價格的壓力也促使生產者必須提高生產率和自動化程度,采取新的技術進行產品品質的檢測,也就是說必須采用新的技術方法進行產品衛生程度和品質的鑒定,才能夠匹配肉制品加工業的迅速發展。目前,歐盟規定鮮肉生產線上必須有獸醫對每一個畜體進行病理特征的外觀檢測,然而對肉品的微生物狀況,只是在宰后進行隨機的分析,或者是針對疑似病理的畜體進行分析,因為微生物的檢測,不僅成本較高,而且會耗用大量的時間。基于此,德國科學家采用拉曼光譜技術,開發了可移動的無損檢測裝置,并在鮮肉生產的全生產鏈中進行可行性分析。豬肉和羊肉屠宰后在5 ℃保存20 d,然后應用熒光光譜儀進行檢測,同時,針對微生物對熒光信號的影響,采用不同的實驗進行評估。結果表明:NADH和不同卟啉的熒光與不同微生物的生長有關聯,豬肉的卟啉熒光在宰后9 d開始增加,而羊肉的卟啉熒光在宰后2 d開始增加。在前期實驗結果的基礎上,德國科學家研發了可移動的熒光檢測系統,并運用實驗室分析儀器進行了驗證實驗。其樣品的校正函數顯示均方根誤差為1 156.97,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為12.59%,針對羊肉樣品檢測時,兩個值分別為470.81和15.55%。也就是說,其開發的無損檢測系統可以用來進行鮮肉微生物安全的監測。(預發表于2016年5月Meat Scienc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