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規則:文明與正義的規則
法者,國之重器。司法通過解決糾紛、調節沖突,保護個人利益,穩定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發展。司法一方面通過能動的方式“主動出擊”,消弭矛盾、懲罰犯罪,及時約束和制裁人們外在的不法行為;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程序所彰顯的公平正義理念,引導人們形成內在的法治信仰,自覺依法行事。司法的這種“內外結合”,能夠保證任何人都能夠在規則的范圍內游弋。而要實現司法的這種“內外結合”,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審判。在法庭上,法官居中裁判,控辯雙方平等對抗,旁聽者進行監督,共同向前推進訴訟。角色職能的不同決定了參與審判的各方的行為指向和利益訴求不一,如何讓這些紛繁復雜的關系得以清晰地梳理,讓容易產生混亂的庭審得以有條不紊地開展,這就跟法庭規則息息相關。
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說法律是社會活動的“規矩”,那么法庭規則就是“規矩”的“規矩”。首先,法庭規則指引庭審活動。庭審活動如同一臺精密的機器,需要高超的技術保證運轉流暢。庭審活動的原則和程序,參加庭審的各方的行為舉止等,都需要法庭規則予以確認和指引。其次,法庭規則規范法庭秩序。正如英國政治家伯克.E所言,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礎。法庭是矛盾的聚集地,如果不強調秩序,法庭將從莊嚴肅靜的圣地變為喧鬧嘈雜的爭斗場。最后,法庭規則保障訴訟權利。正義不僅要實現,還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平等對抗本身就是正義,而只有保障各方尤其是具有天然弱勢的辯方的訴訟權利,才能保證控辯雙方平等對抗。對此,法庭規則從對被告人的稱謂、著裝要求到辯護權利等,都做出相應的保障。
正因為法庭規則對于庭審乃至整個訴訟的重要作用,現代法治國家都制定了明確全面的法庭規則。如為了防止新聞媒體對法院獨立公正審判的干擾,長期以來,美國的法庭規則規定媒體只能對法庭審判活動進行文字描述,禁止拍照、錄像和庭審直播。英國不僅禁止庭審內的直播和電視報道,對庭外的電視直播也作了限制。又如為了維護法庭秩序,保障“控辯平等”原則,日本賦予法警對法庭中所有人員的執法權。俄羅斯的法庭規則也要求法警保障法庭的秩序,執行審判長的命令,法警的要求對于出席法庭的所有人員均有強制力。這些法庭規則,構筑了庭審活動順利進行的堅實后盾,讓庭審參與者各守其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就我國而言,在1979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依照《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討論通過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試行)》。該規則分10條對權利保障、法庭秩序、違法制裁等作了籠統性規定。改革開放后,隨著審判活動的大量增加,1979年《法庭規則》已不能滿足實踐需要。在1993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17次會議對1979年《法庭規則》作出了修改,在保障權利、司法公開、著裝規范等方面進行了完善,彰顯了司法文明。此后的20多年間,我國法治建設欣欣向榮,尤其是十八大以后,中央建設法治中國的宏偉藍圖對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庭規則也因此亟需“升級換代”。2015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3次會議通過了《法庭規則》的修訂稿,并于2016年4月14日對外發布,自2016年5月1日起實施。新《法庭規則》共27條,相比于之前的規則,新規則更加注重權利保障,更加注重庭審規則公平,更加注重保障法庭安全,更加注重規范法庭秩序,更加注重庭審活動公開,更加注重司法禮儀,以確保法庭公正、文明、安全、有序,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人類社會的早期是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充滿了野蠻血腥。司法將人類帶入了鋤強扶弱的文明社會,講公平重正義。而抽象的公平正義需要一個個具體的司法案例去實現和證明,這樣才能不斷地錘煉人們的心靈,在全社會真正樹立起法治信仰。如果說一次次審判是我們通往法治道路上的墊腳石,那么法庭規則無疑是點石成金的魔法棒,它保障我們的每一次審判都有價值、有意義,讓每一次審判都閃耀著正義的光芒。正是由于法庭規則的存在,法律的天平才能一端呈舉文明,一端呈舉正義,公平無偏地衡斷人間的善惡曲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