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縱橫】
理性認識司法官員待遇

卓澤淵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主任、教授
司法官員待遇改革是司法體制改革中極為引人注目的重大問題,更是所有司法官員乃至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必須用改革的態度來思考。這一改革目標是實現司法公正,是使人民群眾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以這個目標來考察,就必須明白,既然是改革,就不是適當修繕,更不是采取一個權宜之計。必須有改革的決心、勇氣和行動,絕不能敷衍塞責、草率行事與簡單行事。司法官員待遇問題上能否采取超乎尋常的改革措施,是一個試金石,也是一個根本因素,是檢驗我們是否真正改革的重要標尺。如果以漫不經心的態度來對待這一改革,也許就會葬送改革,錯失改革良機。簡單比附有關部門的工資、比附其他行政公務員的工資,都是錯誤的。應該立足司法官員工作性質和身份特征本身,從目標期待著眼,參照國際社會的普遍情形,毅然決然地采取切實的行動。
改革本來就應該是突變性質的進步。但是在社會實踐中,改革既有改進,也有打著改革旗號的“改退”。在應然意義上的改革只能是改進而不是改退,決不能“改退”。比如法院體制與司法官員管理的行政化問題,是個大問題,我們一直想解決,都沒能解決。在這場改革中,千萬不能讓司法官員待遇制度逆向改革,導致行政化固化或者重新復歸。因司法官員待遇而帶動既有行政化的固化,或者使司法機關和司法官員行政化管理復歸,都必然是錯誤的,必然是得不償失。司法官員待遇要提升是正確的,是方向。將司法官員待遇等同公務員,司法官員職業就難有吸引力。如果司法官的待遇不如公務員,能做公務員的法律人恐怕都不愿意做司法官。優秀的法律人都去做公務員而不做司法官,我們就不可能贏得神圣的、公正的司法。法院要鼓勵司法官員多辦案是正確的,對于成績顯著的司法官員予以薪酬意義上的激勵,當然有道理。面對司法機關任務繁重,為了激勵司法官員多辦案,適當增加薪酬是合理而必要的。但是如果用訴訟費來激勵來發績效工資,其后果就十分嚴重。我們絕不能讓人民法院用訴訟費來發放績效工資等。如果以此來解決司法官員待遇問題,就是一個大災難、一次大倒退。人民法院因為一個績效工資的來源就喪失了社會公信,必然是可悲的。這筆錢理當由國家來承擔,這本身就是國家的責任。當然說是國家承擔的,最終還是人民承擔的,但是它卻可以有效地預防在此問題上的腐敗,增強人民法院的公信力。人民為司法公正而承擔的正當花費盡管很高,但仍然是值得的,因為人民會最終受益。
改革司法官員待遇的根本,必須立足司法官員自身的性質與身份要求來作出相應的決策。如何讓司法成為令人崇敬、讓人羨慕的職業,是尊重司法官員、著眼社會的現實需要。司法官員地位與其薪酬是密切相關的,其地位的提升與其薪酬的提升是密切相關的。在總體上,千萬不要設想,低待遇的司法官員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司法審判。低待遇只能留住低水平的司法官員。在低待遇的條件下,優秀的司法官員一是留不住;二是即使留住了也會低能化。自認為優秀而因待遇低離開法院者就不說了。那些留下來的優秀者,也會因低工資而懈怠甚至表現出低能。當然其中一定有樂于奉獻的偉大者,但一定不是全部。再說,我們明明可以公正對待司法官員的待遇,卻不公正,而去依賴其無私奉獻,作為制度設計來說,肯定是不道義的,也是不科學的。對于改革過程中由于員額限制而需要離開司法機關的,組織人事部門理當積極協助;對于少數自愿離職者也應保障其合法權益甚至予以適當補償,使其愉快離開。在司法改革中司法官員的去留都有其合理性,尤其是那些本來就不適宜在司法機關工作的成員,就應當讓其走出去。只是我們必須從制度設計入手將不適當的送出去,將優秀的留下來,并將外面的優秀者引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