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靈 王小銀
杏疔病是由杏疔座霉菌引起的杏真菌病害。該病又叫黃病、紅腫病,是僅危害杏樹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新梢、葉片,受害嚴重時危害杏花和果實。
近年來,杏疔病在甘肅省張家川縣中西部杏產區普遍發生。據調查,全縣中西部杏疔病發病率39.2%,直接影響杏樹的正常生長,導致果實品質下降,給杏樹生產帶來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現根據生產實踐和防治試驗,總結出杏疔病綜合防治技術,供果農防治時參考。
1病原及發病規律
該病病原菌屬子囊菌亞門,球殼菌目,疔痤菌科,杏疔座霉菌,病菌以子囊殼在病葉或芽體內越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杏樹萌芽時遇雨后,病葉中的子囊孢子即從子囊殼中放射出來,借助風雨或氣流傳播到幼芽上,很快入侵芽體萌發危害(或芽體內的病菌直接萌發),隨著芽子的萌發,菌絲在新梢幼葉上發病蔓延危害,5月份開始表現癥狀,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在逐漸干枯的葉片上形成子囊殼越冬(85%以上的病葉掛在樹上)或入侵芽體越冬。該病1年發生1次,無再侵染過程。
2主要癥狀
該病在新梢上癥狀表現十分明顯,新梢染病后,生長緩慢且節間變短,新梢上葉片呈簇生狀,促使側芽萌發二次枝生長,一方面影響成齡樹的光合作用,另一方面影響幼樹極早成形;受害葉片初期為暗紅色,呈腫脹扭曲畸形狀,質地明顯增厚變脆硬,病葉逐漸變成黃綠色,后期變為黑褐色,逐漸干枯,葉背散生小黑點,干縮在枝條上,不易脫落;花朵被侵染后,花萼肥厚,開花不完整,花期短,花瓣和花萼不易脫落;果實染病,輕者果面生淡黃色病斑,表面有紅褐色小粒點,重者生長停滯,后期干縮脫落或掛在樹上呈干漿果。
3綜合防治方法
3.1選好園址
調查表明,在地勢低洼、通風不良地發病較重,因此建園地址宜選擇在地勢高燥背風向陽地塊,避免在地勢低洼的地塊建園,并選擇合理密度。
3.2農業防治
加強栽培管理,通過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增加樹體營養,葉片光合能力強,保證樹勢健壯;合理進行整形修剪,特別是生長季修剪,疏除徒長枝等,改善全園和樹體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樹體抗病能力。
3.3人工清除菌源
杏疔病是真菌病害,病菌在落地枯葉或樹上未落的枯葉上越冬,在秋季和春季將散落在地面上的、樹上殘留的及坑洼處和土塊下的落葉病果徹底清掃干凈,集中深埋或燒毀,消滅越冬菌源,可取得事半功倍的預防效果。
3.4藥物清園
即在人工清園后至杏樹萌芽前,全園噴灑1次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春季萌芽前噴灑5%菌毒清1 000倍液或25%丙環唑乳油800倍液進行藥物清園,消滅越冬菌源。
3.5化學防治
4月上旬杏樹萌芽期遇雨后,子囊殼裂開孢子萌發擴散開始侵染幼葉,前期可噴灑800倍大生M-45保護葉片,葉片染病后每間隔12~ 15天交替輪換噴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2%腈菌唑2 000倍液或50%丙環唑1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800倍液等藥劑均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作者聯系電話:0938-788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