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農歷丙申年,又是一個猴年。猴子因為外形酷似人類,從古代開始,就被賦予了無限想象,同時它在大家的眼里也是個十分討喜的角色,象征著活潑、機靈、聰明……而在繪畫領域,“猴畫”作為一種特殊的題材,也在上千年的中國美術史里留下一方獨特天地。
歷史上,第一個以畫猴聞名于世的畫家,是北宋的易元吉。如果只能用一個詞概括這位畫家,那就是:傳奇。
北宋大書畫家米芾曾說:“易元吉,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畫家)后一人而已。”對其推崇備至。易元吉是湖南長沙人,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活躍于宋英宗、仁宗時期。
他從小就學畫,臨摹歷代名跡,手法高超,尤其是花鳥蜂蝶,畫得特別好,在當時小有名氣。可據說當他看到另一位畫家趙昌的花鳥畫之后,一下子驚呆了。他覺得自己再用功,畫到極致,也不可能超越趙昌。易元吉當時不知道年紀大不大,但心氣可是不小,他不甘心當第二名,干脆再也不畫花鳥,決心開宗立派。宋代以前,畫牛、畫馬等都出過名家,易元吉不愿仿效別人,就改畫人們涉足較少的獐鹿、猿猴。
為了在這方面成為第一,易元吉真是豁出了命。他經年累月去湖南、湖北一帶的深山老林里寫生,觀察獐鹿、猿猴的生活習性,一筆一筆,悉心描摹。有時干脆和獐鹿、猿猴近距離混在一起,動物們去哪里他就去哪里。史籍上記載,當他不往野外跑,回到長沙家中時,還在屋子后面專門建了一個小園子,在里面開鑿水池,疊出假山,種各種樹木花草,馴養了各種小動物,每天詳細觀摩。
功夫不負有心人,易元吉果真畫出了名氣。1064年(宋英宗治平元年),宮中傳召易元吉去為新建的孝嚴殿作畫,他欣然赴京。孝嚴殿畫完了又請他畫神游殿,越畫名氣越大。當易元吉接著奉詔在開先殿畫《百猿圖》時,只畫了十幾只,就突然暴斃了。有人說他是被毒死的——他有個習慣,畫到高興時就把毛筆放到嘴里調和墨色,比放到水盂里快捷容易,畫院里嫉妒他的畫師就把砒霜下在了墨汁里。
易元吉死后還沒過百年,金兵就攻入北宋都城,皇宮被付之一炬,藏于宮中內府的易氏作品大都化作灰燼,流傳至今并被大多數專家認可的,為數極少。其中,《猴貓圖》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上并無作者題款,但是有宋徽宗“易元吉猴貓圖”的題簽,還蓋著“內府圖書之印”,歷代的傳承印章皆可追溯。
畫中描繪的是一只猴子和兩只小貓。脖上系繩的猴子被圈系在一個小木樁上,懷里抱著一只小貓,可能是剛剛路過時被它抓住的。另一只小貓則弓著腰望著它們,一副驚恐的模樣。猴和懷中小貓眼神都望向高處,不禁讓人好奇是來了救星還是敵人。整個畫面筆法細入毫芒,再加色暈染,毛茸茸的質感很強,表現了易元吉高超的繪畫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