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花(漢陰縣教學研究室 陜西漢陰 725100)
新形勢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
劉康花(漢陰縣教學研究室 陜西漢陰 725100)
歷史學科是一門具有重要育人功能的人文學科。怎樣才能加強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呢?筆者認為: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而明確的教學目標是確保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只有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為核心,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歷史情境、開展探究合作交流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自覺的積累知識、形成能力、獲得體驗、生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合作交流;探究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076
歷史學科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有人說“歷史是一面鏡子,昭示著后人免踩前人的復轍;歷史是一座寶藏,它蘊藏著人類的一切財富。” 也就是說對歷史的學習和研究不僅能給人智慧,使人明智,正確把握前進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它關系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因庫。龔自珍也曾言:“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墮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正因為如此, 國家和教育主管部門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不僅中學六年均開設歷史課程,而且對初、高中畢業生都要進行正規的歷史學業測評考試。但遺憾的是由于長期推行重知識傳授的傳統應試教育,不僅歷史教學未發揮其應有的育人功能,而且已逐步成為排名前位的學生最不喜歡學習的課程,歷史教學走到了很尷尬的境地。
從2005年開始,國家全面推行新課程改革,新課標明確規定:“中學歷史教學要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的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新課程的導向標使廣大一線歷史教師教育理念開始有了轉變,歷史學科教學的形勢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但還不盡如人意:部分老師依然死守傳統的知識教學,學生在課堂上感覺枯燥、乏味,在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學業測評試卷面前又深感無能為力;還有些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還不到位,只一味追求課堂上的熱鬧,學生在課堂上感覺好玩,可下課以后什么收獲都沒有。以上這兩類課堂教學實質上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擺在每個從事歷史教學或教研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人在此將近年來對有效歷史課堂教學的探索與思考與廣大同仁進行交流,以試拋磚引玉。
有效的課堂教學最基本的一個維度就是教師的“教”應該是能夠促進學生“學”的“教”,對學生來說應該能夠有較高的學習效率,較理想的學習效果和較深刻的學習體驗,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之上。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對你的課堂產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那么如何才能創造這種理想的課堂氛圍呢?我認為首先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精心設計課堂導語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欲望。初中學生在40分鐘的課堂里最高效的學習時間在前20分鐘里,因此在最短時間內找準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對本節學習內容的興趣及參與動機是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設計課堂導語上多用心思,導語力求做到新、巧、趣、快、實。如:我對華東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抗擊侵略的英雄業績》這一課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媒體呈現學生特別感興趣的電影《葉問》中葉問與日本武士對打片段,然后談話引出抗日戰爭中日本對我國的侵略暴行及抗日戰爭中的民族英雄,在學生產生強烈愛國激情以及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的基礎上,引出本課課題及本課學習目標,從而把情感充沛的學生帶入到對明清時期,我們的先民抗擊外來侵略的相關史實的學習與探究活動中。
2.創設恰當的歷史教學情境,讓學生神入歷史課堂。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感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 由于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事實性、借鑒性、人文性、復雜性等特點,對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歷史現象,學生很容易產生時空上的距離感,因而很難將自己的思維與情感投身其中,更不容易將自我及現實世界與歷史建立某種聯系,因而很難真正參與到歷史教學活動中來,更談不上產生認識與情感的認同。如果我們在進行教學時,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巧妙的創設相關教學情境,或提出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問題,使學習者在相關場景中經過一系列的活動,不知不覺的全身心融入到歷史情境中,不僅能加深感性體驗,調動其探究歷史的主動性,而且通過探討交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歷史現象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使學生經歷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維過程,既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又同時達到情中悟理,情理交融,知行統一的目的。
歷史教學情境主要可以通過媒體圖片、表格數據、影視劇視頻片段、情景音樂、歷史情景劇表演或角色體驗、生動語言描述等手段予以創設,采用何種方式要視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有時可能需要兩種以上的方式結合使用。如:在進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關內容的教學時,就可通過反映我國建國以來在原子能、航空、生物科學、農業科技、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圖片重現歷史情境,同時通過反映新中國建立前后、建國初期與改革開放后、目前中國與世界等在科技人才和創新成果等方面實力對比的數據表格創設問題情境,再配合老師對鄧稼先,袁農平等獻身科學的事跡的生動語言描述,恰當的情景問題的設置,學生對科學家們的無限崇敬之情、對建國以來我國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的自豪之情以及為進一步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歷史責任感便油然而生。再如。有老師在上世界史《美國南北戰爭》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對戰爭所產生的影響時,通過設置情景問題“假如你是當時一個南方種植園的奴隸,知道這個宣言后你有什么打算?”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與交流,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輕松地理解了此文獻對扭轉戰局、加速北方軍事勝利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3.依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恰當的探究性問題。組織開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為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創設必要的前提條件。現代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學習應該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的,知識建構的過程也是學習者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自我認同、自我激勵能力逐步生成的過程。正因為如此,現代教育改革把改變學生單一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作為教改的核心任務。那么怎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呢?本人通過長期的實踐與思考認為: 自主探索基礎上的合作交流式學習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較為理想的方式之一。

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與任務,有明確分工的互動、互助式學習。它以教學過程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在非常融洽、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使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具有多邊合作、民主和諧、平等交流、學生自我發展等特點。 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認真閱讀教科書,查找、搜集資料,自主探索、課內外的合作與交流、操作實踐,不僅能夠獨立獲取知識,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拓寬視野,而且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能體驗成功的愉悅,增強自信 ,形成探索的意識、創新的精神及健全的人格。如:在進行九年級上冊第24課日本明治維新(華東師大版)教學時,可先在第23課結束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提出情境問題“彈丸小國的日本,何以能打敗泱泱大國的清王朝?”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然后把學生分成八個組,要求學生認真研讀“日本明治維新”一課,并通過網絡或其它方式分別搜集反映日本明治維新前后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教育的相關史料(每個組負責一個方面)。上課時,圍繞以下問題進行探究:1、日本明治維新前所處的社會大背景是怎樣的?與當時的中國有何相似之處?2、日本是如何躋身于資本主義國家行列成為亞洲第一強國的(主要探究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對日本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中所起的作用)?3、明治初年的改革為什么會在日本取得成功?4、明治維新成功的經驗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歷史借鑒?在課堂探究的過程中,要求各組充分討論后派代表從自己負責的一個方面解答以上問題。通過探究加上老師適當的引導與補充,學生不僅能掌握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而且能進一步理解在面對與當時中國相同的大背景下(腐朽的封建統治下的國門被迫打開,國家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日本通過倒幕運動為改革清除了阻力和障礙,同時他們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營造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環境,因而迅速崛起為亞洲第一強國,并躋身于歐洲列強,說明只有掃除了影響國家發展的重大阻力,學習先進,改革創新,與時俱進,順應歷史進步的潮流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希望所在。
當然合作交流基礎上的探究活動不是每節課都可以進行的,這要因教材的內容而定,有些內容不適合搞合作交流,或不具有探究意義的就不能為合作而合作,為交流而探究。另外設計問題的難度、提出問題的方式、回答問題的角度等都應適應學生心智發展水平,這是進行歷史合作學習的客觀基礎,離開或超越這個基礎,合作學習只能是流于形式,很難取得實際效果。
一節歷史課,無論學生興趣多么濃厚,課堂氣氛多么熱烈,如果沒有明確的三維目標做航標,這節課終究是無效或低效的。歷史課程標準提出:“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活動,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和獨立思考,能夠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產生對人類歷史的認同感,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釋” 。解讀其實質就是歷史學習要通過一定的方法和過程,使學生積累一定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由此可見,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歷史學習的核心目標,一節歷史課的有效與否就要看核心目標是否達成。當然核心目標的達成是需要以一定的過程和恰當的方法為依托的,設計精彩的導語、創設恰當的感人的情境,開展合作交流及探究活動,無疑是教學過程與方法的最佳呈現形式,當然它們也是教學思想的體現。這些活動與其他二維目標相結合,以具體的知識為依托,在提高能力、掌握方法的過程中加深對歷史的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深刻的認識,這樣的歷史課堂才能給學生從思維到能力到知識以致認識上留下些東西,只有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當然有效只是課堂教學的最低要求,高效課堂才是我們廣大從教人員的奮斗目標。我想如果在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為核心,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情境、開展探究合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加上老師精彩準確的語言,飽滿自然的激情,課堂節奏的合理調控,恰當的激勵性評價,精美的板書等,一定會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高效課堂。
[1].《歷史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