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我不想看到俄國人不僅取得軍事勝利,連歌唱大賽都要統治!”一名英國華威大學女生略顯激動地對正在該校訪問的筆者說。
她所指的“歌唱大賽”,就是“歐洲電視歌唱大賽”。今年歐歌賽中,烏克蘭女歌手賈馬拉力壓俄羅斯歌手拉扎列夫等實力唱將,憑借自創歌曲《1944》摘得桂冠。
從專業度而言,《1944》或許并不比今年大賽的其他熱門歌曲優秀多少,反而顯得曲風詭異、歌詞森冷。《1944》根據賈馬拉祖輩身世創作。賈馬拉的祖上原是生活在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韃靼人。上世紀40年代,前蘇聯政府強迫韃靼人遷徙到中亞。雖然這首歌描寫的是歷史事件,但若置之于如今烏克蘭,不得不讓人覺得韃靼人是在借古諷今,影射今日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半島的“吞并”和對烏克蘭的“領土肢解”。
在賽后的新聞發布會上,賈馬拉坦言:“我一直確信的是,如果你歌唱的是事實和真理,那么它一定能夠觸動人們的心靈。我是對的。”賈馬拉的態度反映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烏克蘭或許已成功將自己在地緣政治上的被動乃至失敗融入到歐洲反俄話語體系中,以塑造國家“軟實力”。烏克蘭從政府到民間似乎都堅定走上一條“博取同情”之路,不斷將地緣政治危機包裝為時代悲劇。
站在烏克蘭人的角度而言,他們這么做或許無可厚非,畢竟祖國領土已不完整。但比地緣危機更令人擔憂的,可能是俄歐間深刻的互不信任似乎正在歐洲年輕人心中形成全歐范圍內的“政治正確”。歐歌會決賽當天,一大群學生聚在巨型LED屏前喝酒唱歌看直播,各國留學生還高舉本國國旗給選手加油助威。俄羅斯的拉扎列夫出場時,觀眾噓聲不斷,而賈馬拉出場時,學生們幾乎陷入瘋狂。最終結果宣布后,直播鏡頭恰好對準拉扎列夫略顯失望而苦笑的面龐。拉扎列夫的得票絕大多數來自俄羅斯觀眾,賈馬拉的得票來源則相當多元。
不過,盡管反俄情緒似乎漸占主流,但理性的聲音仍然存在。在歐歌會官網留言區,仍可以找到來自俄羅斯以外國家的粉絲留言,質疑《1944》帶有政治傾向和仇恨情緒。華威大學學生會和校報也表示,會在近期針對歐歌會表現出的“政治化”現象做一項調查,并適時公布結果。
雖然從歷史上看,反俄情緒似乎總能成為團結全歐洲的“政治正確”砝碼,但現實需要的不是仇恨和對立,而是互信和包容。地緣政治的爭斗或難化解,但民眾之間冰封的心靈應被融化。即使不能立即達到完全和解,但將文化生活政治化的行為也應適可而止。▲(作者是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英國華威大學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