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要寬容失敗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理念,在全社會掀起了創業、創新的熱潮。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加的當下,創業創新更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的激發點。
通俗地講,創新就是要跟過去不一樣,想前人所未想,創前人所未創。創新,意味著對傳統的突破、對慣例的改變、對條條框框的打破,否則就不是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是要冒風險的,而有風險,就可能面臨失敗,甚至是很多的失敗。古今中外已有無數事例證明,科學發現、發明、發展的規律,是失敗多于成功;失敗,是創新道路上不可少的臺階。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論述科學發展規律時說:“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臺階,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峰。”錢老的話深刻揭示了一個道理:創新需要有包容的制度、文化和環境作保障。創新,需要寬容失敗。
很多身處創新一線的人都深深體會到“對創新失敗的寬容”遠比“對創新成功的獎勵”更重要。因為只要創新就有失敗的風險,但是,即使失敗了也能從中學到經驗,況且創新失敗的成本是可以控制的,而創新成功后的收益卻是不可估量的。因此,面對創新失敗要多寬容。“寬容失敗”也不僅僅是領導者要有寬容失敗的意識,而是每一位員工都需要有寬容失敗的意識,對每一位參與創新人員的失敗給予理解、支持、幫助、鼓勵,而不能問責、打擊、恥笑、扯皮,讓每一位創新者得到尊重,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
但“以成敗論英雄”的思想長期以來十分盛行。很多人對創新抱有急功近利的態度,這就導致在創新活動中,原始性的創新難上加難,勇于創新者礙于輿論壓力等常常半路退出。創新需要人才、平臺、環境和文化等整個社會系統工程的建立。當務之急是在全社會建立起一個真正寬容失敗的氛圍。
卓越的科學家,無一不是經歷無數的失敗,才摘取成功的花環。愛迪生發明白熾燈,失敗了幾千次后才成功;諾貝爾研制炸藥,不但屢遭失敗,還為此失去了親人。所以說,創新是一種探索性的實踐,充滿艱難和風險,創新需要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寬容失敗。寬容失敗,能給人安慰,并給人以信心;寬容失敗,才能鼓勵探索,激勵成功,才會形成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也只有這樣,社會各行業、企業全員創新的熱情才能提升,廣大創新者在“大眾創新”中才能真正找到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