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倩瑋
綠滿寶雞塑新景 增綠富民添活力
——寶雞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紀實
文|本刊記者 劉倩瑋
Green Baoji Created New Scenery Added Green to Make the People Rich and Vibrant

秦嶺橫亙,渭河流淌,八百里秦川最西端的寶雞,因炎帝故里、周秦文明發祥地、青銅器之鄉、佛骨圣地的厚重文化而名揚天下,更因秦嶺南屏、關山北障、渭水中流的生態綠韻,而成為我國西北版圖上一顆耀眼的“綠色明珠”。
盛夏八月,本刊記者隨中央新聞媒體“森林城市·森林惠民”采訪團走進寶雞,感受森林城市綠色之花大放異彩。
近年來,寶雞市以綠色寶雞建設為主線,持續實施城區、臺塬坡面、交通道路、水系、城鎮、旅游景區等綠化和“三化一片林”生態家園建設等為支撐的“九大工程”。在這片1.81萬平方公里的黃土大地上,累計建成綠色林帶1萬多公里,植樹2億多株,實施林業重點工程造林352.3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達55.26%。形成了城鎮森林綠地建點、道路水系林網連片、百公里川原綠蔭成帶、周邊環山景觀擴面的森林生態系統,城鄉處處見樹見綠。
森林儼然已成為寶雞的天然名片,而綠色更是成為了寶雞的鮮明符號。
“寶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已有十年之久,隨著森林城市建設的深入推進,城市森林系統已經初現,寶雞的小氣候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陜西省寶雞市林業局局長陳天倉說,通過創建森林城市,市區的空氣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年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占全年的85%以上,寶雞的天空更是被譽為“關中最好的天、最藍的天”。
寶雞南依秦嶺,北靠渭河北坡,“山、水、塬、林”皆有,依山育林、蓄水造景,在主城區先后建成了九龍山、代家灣等郊野生態游園10多個,渭河公園、炎帝園等綠地廣場200多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7.62%,綠化覆蓋率40.3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27平方米,充分彰顯出“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生態園林城市特色。
渭河公園管理處副主任陳海平介紹,寶雞市的渭河公園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開放式公園,全長3公里,渭河兩岸栽種著櫻花、竹子等30余種70余萬株花灌木和地被植物,綠地占到總面積的80%以上。
“你別看現在這里環境那么好,以前這里可都是荒灘荒地,起風的時候漫天的黃沙,根本就沒有人來。”正在渭河畔散步的69歲退休市民魏瑞明對記者說。談到渭河公園這些年的改變,魏瑞明贊不絕口:“這些年渭河沿岸變化太大了,如今水更清了,山更綠了,天也更藍了。”從魏瑞明家步行到渭河公園只要幾分鐘,“對我們老年人來說,有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能夠歡歡樂樂地度過晚年,感到很幸福。”
2005年,寶雞市便已提出建設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并在陜西率先建成國家園林城市。2012年以來,根據陜西省提出的“陜北高原大綠化、關中大地園林化、陜南山地森林化”的建設目標,寶雞市按照“一屏五帶八化”的總體布局,持續推進城鎮綠化提升、農村綠化覆蓋和重點區域綠化延伸,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打造“綠色寶雞”升級版。
如今寶雞市境內的公路、鐵路沿線幾乎全被綠色覆蓋,道路綠化率達到90%,形成了連霍高速、寶漢高速、法湯路、西寶客專等千里綠色長廊新景觀,使多年植樹不見樹、造林難成林的國際大通道在寶雞段實現了向“綠色景觀通道”的華麗轉身。在北坡、南山、千河兩側以及城鎮周邊坡面,同樣放眼便是綠色,累計造林面積達70多萬畝,建成了鳳縣月亮灣、麟游縣青蓮山、陳倉區北坡、岐山縣周公廟等一批環城鎮森林景觀。
寶雞市林業局副局長楊鵬輝告訴記者,寶雞市營造的綠色生態景觀長廊有70公里,“這其中就包括七星河濕地公園、十里蘆葦蕩景觀等,寶雞市依托全省渭河綜合治理工程,營造了防護景觀林帶300公里,保護濕地9萬畝,水系綠化率達到90.6%,市區地表水Ⅳ類以上水體比率達到100%。”
隨著生態優勢的日益彰顯,林特產業、森林旅游、苗木花卉等生態產業如雨后春筍、方興未艾。
渭北塬區百萬畝優質蘋果帶、秦嶺北麓60萬畝優質獼猴桃帶和南山西山百萬畝花椒、關山喬山百萬畝核桃帶初具規模,原生態景區建設景象喜人。
楊鵬輝對記者說,全市發展以蘋果、獼猴桃為主的水果經濟林180多萬畝,以花椒、核桃為主的干雜果經濟林260多萬畝,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經營面積達到252萬畝,森林旅游年收入上億元。
岐山縣安樂唐家嶺村種植獼猴桃6000余畝,年產量1.7萬噸,產值8000萬元以上,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獼猴桃)示范村,“岐安唐”商標獲得“2015中國果品百強品牌”稱號……岐山縣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縣累計注冊成立了魚龍花椒、永紅獼猴桃、金紅蘋果等70多個專業合作社,各類經濟林木成為農民的“綠色銀行”。
“民俗村”層出不窮,苗木花卉、林下種養成了林區增收的真實寫照。帶動新農村生態建設向生態經濟型、生態景觀型、生態園林型邁進。
在寶雞市金臺區北坡勝利塬邊的西府天地民俗村,民俗煥彩,綠樹成蔭,一幢幢漢韻秦風特色的別墅式村民住宅整齊地坐落在寬敞的道路兩旁。村內游樂場、農家樂等一應俱全,騎著雙人、多人自行車觀光游覽的游客不時發出歡快的笑聲。
原來的勝利村與現在可謂是天壤之別,勝利村村民過去主要居住在半坡及塬邊,屬于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金臺區西府天地景區建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葉國君介紹,2007年,按照“搬得出去,留得住,付得起,能致富”的要求,村民們搬進了統建房,原村民集中居住區則改造成具有西北民俗特色的休閑、觀光、體驗、旅游功能的民俗村。
西府天地民俗村是“三化一片林”(即庭院綠化、村莊綠化、路渠綠化、一村一片生態林或經濟林)建設的示范村,曾榮獲“寶雞市最美鄉村第一名”。西府天地如今已成為村民和游客休閑游憩的好去處,當地村民依靠旅游創收逐漸富了起來,“目前共有160戶村民經營著農家樂,戶年均收入10萬元,最高收入可以達到30萬元。”葉國君說,不僅如此,通過景區打工、果蔬采摘、養殖等多種方式還帶動了周邊2000多人的就業,其中僅大學生就有289名。
“生態環境好,是一些大型集團、企業愿意落戶寶雞的重要原因。”陳天倉說,很多人認為生態環境建設與工業發展不可兼得,但寶雞卻做到了生態、工業齊發展,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我們的目標是把寶雞打造成‘西部工業城市里生態最美,生態最美的城市里工業最強’的城市。”
作為西北工業重鎮的寶雞,工業是其發展的經濟支柱,決定著寶雞的興衰。經過幾十年努力,寶雞形成了種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寶鈦集團、石油鋼管、寶雞橋梁廠等成為行業內的領軍企業。
通過創建森林城市,實現了造林向造景轉變、造林向創收轉變、造林向造富轉變。寶雞的生態環境優勢不斷凸顯,生態環境這張特殊的綠色名片,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商機。

渭河公園

市區鐵路綠化

濕地公園綠化一角
寶雞市眉縣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太白山,為秦嶺主峰,海拔3771米,因其山頂終年積雪,素有“萬年冰川”之稱。太白山的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達 1.16億立方米,水質優良,富含鉀、鈉、鈣、鎂等多種微量元素。正是因為太白山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打動了“農夫山泉”,讓投資21.7億元的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項目落戶到了寶雞。
除此之外,近幾年,德國西門子、法國威望迪、今麥郎、吉利汽車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紛至沓來、投資興業,帶動了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為寶雞工業的發展凝聚了新的爆發力,全市的經濟增速連續五年在陜西關中地區領先。
寶雞市始終把群眾參與、企業支持、城鄉整體推動作為綠色寶雞建設的有效途徑,通過組織倡議、媒體宣傳、社會呼吁,引導和激發全民參與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把這項利國利民的“綠色戰役”轉化成引領時尚的公益行動。
全市每年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的適齡公民達到200多萬人次,廣泛開展城市綠地樹木認建、認養、認管等活動。每年造林季節,組織黨政機關營造“干群林”,駐地部隊營造“雙擁林”,婦聯、共青團營造“巾幗林”、“共青林”,新聞單位營造“聽眾林”、“記者林”,離退休老干部營造“夕陽林”,企業、協會營造“紀念林”……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92%。
在管護上,建立和完善了城市“綠線”、“藍線”、“紫線”等管理制度和最嚴格的樹木保護制度,栽管并重、常年管護。市縣政府先后配發澆水車200多輛、澆水泵400多臺,推動抗旱澆水;開展航空護林,三夏三秋護樹護綠活動。形成了縣區負責、三級管護的長效機制。
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在全市城鄉間產生了共鳴,在干部群眾中形成了共識,愛護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崇尚生態文明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真正做到了全民參與,城鄉聯動。“全市上下愛綠、護綠、植綠的意識大大增強。”陳天倉對記者說,尤其是農民,對綠色、環境、退耕還林等話題越來越感興趣。
2012年以來,寶雞市在渭河北坡推廣“政府出規劃、企業出資金、村組出土地”的企地共建模式。楊鵬輝介紹,企地共建作為寶雞獨創的綠化模式,是采取以資代勞、職工或聘請專業隊造林、委托基地所在村組實施“三種形式”,推進義務植樹基地化,帶動社會力量參與造林綠化,曾被評為“2012中國城市十大年度生活現象”在全國推廣。
楊鵬輝對記者說,企業對于企地共建模式是表示支持的,一方面企業的發展壯大,與自身和當地的基礎配套設施的完善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企業也可通過這個機會樹立企業良好形象。
這幾年來,寶雞市采用企地共建的模式在市區南山建成了九龍山、馮家塬、怡馨園等14個生態公園。共組織83個企事業單位建設義務植樹基地1.7萬畝,新建義務植樹基地83個,年均社會義務植樹800多萬株。營造以彩葉樹種為主的景觀片林7300畝,建成塬頂防護林帶630畝,綠化陡崖、溝壑2161畝,形成了橫貫東西的百公里森林屏障。
綠色是生命的底色,是厚重歷史與現代文明的共鳴,是城市萬妙風景與人文靈氣的交匯。寶雞市在森林城市建設中,堅持森林文化和歷史文化相交融,先后開發建設人文、自然景點300處,建立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和植物園、觀賞園等生態科普教育基地30多處。
每年定期舉辦各類生態科普教育活動,相繼出版了《寶雞古樹名木》、《寶雞鳥類》、《寶雞森林動植物》等林業生態成果,展示宣傳森林城市、綠色寶雞成果,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共識。
人間萬事出艱辛,歷盡天華成此景。隨著城市活力和品位不斷增強,寶雞市相繼摘取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桂冠,躋身中國十大生態宜居城市、中國十大生態旅游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等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