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倩瑋
林水相融筑大城 濱海大連綠色夢
——大連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紀實
文|本刊記者 劉倩瑋
Forests and Water Merge with each other to Build Big City Coastal City Dalian Achieve A Green Dream

濱城大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放眼望去,碧海、藍天、綠樹的完美融合,讓人沉醉不已。
2004年在城市森林論壇上首次表達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強烈愿望;2007年提出利用三到五年使大連成為“綠色、安全、健康”的國家森林城市的“創森”構想;2010年籌措百億資金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工程;“十二五”期間通過多項舉措繼續鞏固森林城市建設成果……大連的“創森”沒有終點,只有起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創建森林城市,在大連這座濱海城市上刮起了一陣陣“綠色風潮”,綠色已成為大連城市版圖中的“主色調”。目前,大連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1.5%,林木綠化率由42.99%提升至50%;城市建成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4%,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3平方米。先后榮獲了“國家森林城市”、“生態中國城市獎”、“遼寧省造林綠化模范市”等榮譽稱號,莊河市、瓦房店市、普蘭店區、金普新區、旅順口區先后獲得遼寧省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背靠青山,面朝大海。大連獨特的地理位置,讓打造具有濱海特色的森林城市成為大連人創建森林城市的必然選擇和目標。
大連市林業局局長龐維德介紹,近年來,大連新建了100米寬、600公里長,高規格、高檔次的濱海路綠化帶,并在黑石礁至旅順口的城區西部濱海景觀路、東港至新城區的北部濱海景觀路兩側各建設了10米-30米寬的帶狀公園。已基本形成了以村屯和城鎮綠化為點,以海岸基干林帶為線,以荒山荒灘綠化為面,點、線、面結合的沿海防護林體系。讓森林的綠色、大海的藍色、沙灘的金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濱海特色的城市森林主體框架已經形成。
如今,沿海防護林帶已成為大連海濱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沿著濱海大道暢游,碧波蕩漾的萬頃大海與層巒聳翠的綿綿青山相伴左右,好生愜意。“我晚上經常和家人來濱海路散步,現在這里不僅景色好,空氣還新鮮,這生活質量是一天比一天高啊!”63歲的退休市民江文才高興地說。
大連的沿海防護林帶越建越寬,生態綠網也越布越廣。2013年,大連市金州新區開始實施城鄉綠道工程。在城市中建起了西起南部海濱路,沿遼河路向東至金石灘度假區山門全長22公里的綠道。沿途栽植水杉、法桐、連翹等植物三十多萬株,串聯起了童牛嶺公園、濱海公園、炮臺山公園、數字湖公園、植物公園等近十個景觀節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觀光、旅游網絡,為前來游玩的市民提供了便利,成為新區城市生態綠化建設的一張新名片。“有了這綠道,能去到很多個不同的公園,十分方便。伴著這么多綠色的風景,光走著就是一種享受!”穿行在綠道的游人們都由衷地贊嘆。
金州新區農村的“百里香徑”綠道工程則是繼城市綠道的又一條貫穿東西海岸的綠色大通道。
西起大魏家街道蕎麥山村,東至杏樹屯鎮小河口濱海路,全長116公里。運用花香、草香、葉香、果香等自然氣息,結合生態旅游特色體現山花爛漫、多彩迎賓、桃杏芳菲三大景觀主題,多手段、多層次、全方位展現出色彩變幻、四季更替的景觀效果。
金州新區的綠道建設僅僅是大連城鄉綠地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大連通過構筑喬、灌、草三合一的復合景觀森林群落,建立起了城鄉綠地系統生態網絡,形成了三面綠色屏障環抱,內陸林帶林網、塊林片林縱橫交錯、點面結合、星羅棋布、相映成輝的“綠色大連”格局。“我們以主干道生態景觀帶建設為主線,著力打造綠色生態長廊,密織城鄉生態綠網,使大連城鄉真正實現了林水相依,林路相隨。”龐維德對記者說。
除此之外,大連市還積極探索生態恢復建設新模式,大力實施荒山造林補植,清理整治小開荒,實現宜林荒山全部綠化。“就拿普蘭店區來說,通過開展青山工程,如今已恢復林地0.44萬畝,完成25度以上坡地退耕還林1.76萬畝,主干路兩側破損山體全部得到生態修復。”大連市林業局造林處處長倪偉東說。
站在大連市金石灘植物園的山頂上,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的綠色,蔥蘢的樹木、整齊的草坪與遠處的大海遙相輝映,好一幅靈動秀美的生態畫卷。
作為大連地區投資最大、占地面積最廣、植物品種最全、周邊景觀最漂亮的植物園之一,金石灘植物園于2013年開始修建,占地面積68.96公頃,其中綠化面積58公頃。由月季花坡、和風竹松、薔薇溢情、碧波湖瀾等19個主題園區組成,每個園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大連市名副其實的后花園。
“金石灘不光有自然奇石、潔凈的沙灘、蔚藍的大海,更有碧綠的草地和茂密的森林。這是市、區的重點工程,建成后將為新區和廣大游客提供一個新的休閑、娛樂、觀賞的景點。”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林管中心主任劉長高告訴記者。金石灘植物園預計將在明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屆時,承載游客容量將達1.15萬人。森林公園、近郊公園、游園等各具特色的綠色“航母”正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大連市共擁有省級以上森林公園16處,面積達6.6萬公頃。
“綠盡其美,林盡其用,城盡其能,民享其成”,大連在創森之路上不僅收獲了碧海青天,更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在各城市的激烈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綠色生態已成為大連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天然資本”。
“古城春果第一枝,金州櫻桃甲天下。”大櫻桃是金州的特色優質水果,大連金州新區借助市場優勢發展大櫻桃近10萬畝,同時帶動蘋果、黃桃等傳統優勢的經濟林規模化發展,實現了林果興農民富的良好生態經濟效益,可謂是小櫻桃撬動了大市場。
“我們這的櫻桃不僅是大連名牌農產品,2007年‘金州大櫻桃’更是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很多種植戶靠這小小的櫻桃住上了樓房,買上了汽車,錢袋子是越來越鼓了。”大連市林業局辦公室主任劉洪濤對記者說。
森林蘊藏著寶貴的自然資源,大連人充分挖掘森林的多重效益,大力發展“農家樂”“采摘游”“森林游”等多種形式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精品果園。全市生態觀光農業和生態旅游度假村、鎮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以溫泉、農業觀光、森林旅游為主的普蘭店市安波溫泉、瓦房店市銘湖溫泉、金州東溝旅游風景區、莊河步云山度假區等生態旅游度假區已初具規模。目前大連全市開展鄉村游的鄉鎮有40個、村屯99個,農(漁)家樂達1600戶,有效地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并促進了鄉村林果化建設。
“春來百卉盡爭艷,綠葉成蔭滿陌阡。”近年來,大連的花卉和種苗業快速發展,鮮切花已遠銷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2010年全市花卉種植面積達到8.6萬畝,花卉產業年產值達31億元,出口創匯3680萬美元,成為大連都市型現代農業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大連也由此跨入全國十大花卉城市行列。

創建森林城市不僅改變著大連的城鄉面貌,更改變了大連人民的生活環境。“隨著近幾年環境的不斷改善,樹更多了,天更藍了,空氣也更新鮮了,現在的大連已經成為很多人理想的居住地。”家住甘井子區第五郡小區的李先生說,他當初正是因為看中了第五郡小區的高水平綠化,是個名副其實的綠色社區,才選擇在這里居住的。如今在第五郡小區也經常能看到社區居民和門前的花合影,或者全家分享園區內的果實。
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不斷改善,鄉村也絲毫不落后。進村一腳泥,出門一身土的傳統農村形象,在炮臺街道的村屯中早已不復存在。
走進炮臺街道的袁屯社區,水泥路的兩旁是一排排徽派建筑,青磚灰瓦白墻外套著整齊的院墻,河邊也建起了景觀棧道,健身器材、游樂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整個村子就像一座公園,生活環境讓人好生羨慕。“我們這里只要有路就有樹,現在環境好得我們都不舍得去破壞。休閑活動也更加豐富了,這日子是越過越紅火!”袁屯村村民梁元新高興地說。
炮臺街道的鄉村小道旁,綠樹成蔭,亭臺樓榭屹立水邊,好似入了江南水鄉,詩意般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炮臺街道黨委書記王德世介紹,目前炮臺街道共有林地面積10余萬畝,其中,退耕還林地1萬余畝,森林覆蓋率近60%,被譽為“會迷路的森林小鎮”。
近年來大連市共綠化美化宜居村屯(社區)388個,植樹0.3億株,建設干雜果和水果經濟林76萬畝。為綠化美化農村宜居環境、增加林農收入注入了強勁動力。“生態環境好,鄰里和諧,每天都能高興樂呵,這才是老百姓真正的幸福。”王德世感慨道。
大連的綠色一年比一年多,大連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也與日俱增,綠色文化悄然形成。
通過創森,全社會植綠、愛綠、護綠意識普遍提高。目前,大連已營造了“政協委員林”“青年林”“巾幗林”“交廣林”“成人林”“愛情林”等一批紀念林,建設義務造林基地50個,義務植樹0.5億株,盡責率達到85%。
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形式不斷創新,募捐基金、“互聯網+”等方式讓更多的市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參與到造林綠化行動中,弘揚生態文化、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顯著提升。“我們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多方面廣泛地宣傳造林綠化工作,并推出系列報道。經過我們的努力,不僅提高了市民植樹造林的熱情,也使眾多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積極參與其中。”龐維德說。
據了解,近年來大連市先后成立了“中國綠色碳基金大連專項”和“中國綠化基金會綠色大連基金”,為全市社會各界開展捐資造林提供了重要平臺。據統計,僅在全市春季造林綠化暨綠色大連基金募集動員大會現場,就有62家企業捐資,意向捐資總額達到2.5億元。“十二五”期間,大連市共募集資金1.44億元,實施造林3.1萬畝,植樹0.1億株。捐資造林為建設綠色大連、發展生態文明做貢獻,正逐漸成為大連的新時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