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漢
為《打撈沉船》序
文|高 漢
Preface to "Salvage"

胡明剛電話說:打撈沉船要出本書,想請我作序。我感到有些意外,雖然讀過他的文章,卻不認識他,也沒有看過書稿,作序從何談起?于是約會。原來他是我的本家,還同一輩分,叫陳舟寶。我的第一句話是:“你為什么用‘打撈沉船’的筆名?”
他留下一部 251 頁的書稿,題曰《老手藝文稿》,詳盡記載了家鄉40余種老手藝。有些連我這90歲的老天臺也知之不詳。可見他采訪生活的深入、對故鄉風物的熱愛、對老手藝人手藝的尊重。這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老手藝文稿》語言樸實,如道家常,經驗積累豐厚,還常有從鄉土基層采擷出的人物形象,著墨雖不多,但生動入微,感人至深;相關鏈接部分,數據確鑿、步驟分明,好比該項手藝的技術規范。這些文章的修改都在去年、今年兩年不長的時間內完成。他年逾古稀,退休生活竟如此充實勤奮,著實令人感奮。讀罷全書,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兩本古書:《考工記》和《營造法式》。
前者,考古權威郭沫若肯定它是我國春秋時期齊國官書,專言百工之事, 木工七,金工六,皮工五,設色工五,刮摩工五,摶埴工二,凡30 種,漢河間獻王以《周官·闕冬官》一篇,即將此書補入,今《周禮》第六篇便是; 于是《周官經》、《考工記》合為一書。今天的出版界因此視之為我國現存有關古代科學文獻的重要典籍,往往單獨出版。
后者,北宋神宗下詔修訂,歷時30余年,由李誡完成,凡36 卷,357 篇, 3555條;分:釋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及圖樣五部分;由朝廷頒旨施行。內容多來自當時熟練工匠的實際經驗,成為宋代中原地區官式建筑的規范。
這兩部書,都由文人總結古代能工巧匠成熟的實際經驗寫成,在我國科技發展史上,都具有經典的里程碑意義。
固然,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日新月異,現代化、信息化的工業生產早已取代了大量的舊日手工業,深刻改變了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上述兩部古書,仍像是“沉船”中的瑰寶,為世人所重視。今天,如想深刻理解中華文化,例如北京城市規劃為什么突出中軸線,奧運鳥巢和水立方為什么要造在它的延長線上?明清故宮為什么是中國古建文物中的最高典型?等等問題,如果沒有這兩部書作指引,就不易得其門而深入其堂奧。
在這意義上,陳舟寶的《老手藝文稿》記載的雖只限于天臺山地區,但對整個吳越乃至中華古文化而言,也無異于我國手工業發展長河中“沉船”里的藏寶,它記載著舊時代自然經濟條件下,遠古及近現代手工業發展的大量信息,儲存著老手藝人代代相傳和創新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同樣,它是我國手工業發展史上光輝的里程碑,能把這些“沉船”里的藏寶逐一打撈出來,清理得一清二楚,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貢獻。盡管內容各異,它仍如春秋時代之《考工記》和北宋李誡之修《營造法式》。著眼于此,我建議書名為《打撈沉船》,以與舟寶之名相表里。社會精神財富的積累,從來離不開社會生產和物質財富的推動。同時, 精神財富的發展,也同樣對物質財富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原動力都來自特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兩種財富的密切依存與互動,都以人類利用自然條件而開發智慧為基礎,表現為生產實踐、社會生活實踐和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其精髓都在于對前人成就的繼承與創新。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雖然創新往往以批判開道,但任何批判只能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因為批判的本意只是分清是非,絕非極左路線下的“一棍子打死”,“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好比一個人的成長,嬰兒不可能一步就變成了壯年,而必然要經過童年、少年和青年。文明與文化的發展同樣如此, 老工藝也不能例外。
對于老手藝的忠實記載,并不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而是為了尋求與現代化生產和生活方式相結合提供基本經驗,造福人類。就這一點而言,《打撈沉船》的苦功是永存的,雖然草鞋今后可能只出現在文藝作品中,但是竹席等竹制品,麻布等麻制品……我相信,即使一百年以后,還將光輝依舊。
小檔案:
① 《打撈沉船——天臺老手藝尋蹤》,陳舟寶著,學苑出版社2016年7月北京第1版,全彩印刷,全書共39萬字,插圖225幅,定價:98元。
② 高漢,1926年生,原名陳漢皋,浙江省天臺縣人。1946年就讀于北京大學,1948年加入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到解放區后任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鄧拓秘書,參與接管北平。后調北京電影制片廠,在副廠長任上離休,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顧問,著有《高漢詩選》、《三話》、《天臺山文化論叢》、《天臺山詩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