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資訊]
近日,中航工業強度所順利完成國內首次縮尺鈦合金空心葉片冰撞擊特性試驗。此次試驗是國內首次進行發動機葉片的冰撞擊特性研究。試驗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開展剛性靶冰撞擊試驗,目的是評估不同制冰工藝對冰力學性能的影響,獲得一種較優的制冰工藝,并通過撞擊試驗數據校準冰的動力學分析模型。第二階段是空心風扇葉片縮比試驗件的冰撞擊試驗,目的是獲得高速冰撞擊條件下的葉片的動態響應,用于驗證葉片冰撞擊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同時探索符合適航要求的航空發動機葉片冰撞擊試驗方法。
該試驗依托強度所自主研制的D80空氣炮開展試驗,為滿足要求,試驗團隊提出了分瓣式自分離彈托方案,該方案屬國內離散源類撞擊試驗中的首創。
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下屬工業與環境適應性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日在海南建成“濕熱環境光伏電站”戶外試驗項目系統并順利運行。此次在海南并網的3 kW小型發電試驗系統由蘇美達輝倫太陽能生產的多種類型組件組合而成,涵蓋單多晶光伏組件、雙玻組件及黑硅組件。其主要目的是在海南高溫濕熱的自然環境下,實地評估光伏組件環境耐久性能、監測光伏系統發電效率。
本次由蘇美達下屬國機新能源研究院與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合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濕熱環境光伏電站”戶外試驗項目系統,通過數據傳輸平臺實時監測系統運行狀態,同時今后每半年將對試驗中組件進行包括外觀檢查、紅外測試、最大功率值在內的現場檢測。在完成現場測試兩年后,項目中的組件將在實驗室內再次進行最大功率、絕緣濕漏電、EL、溫度系數、低輻照等終極測評。通過比對不同數據和系統PR(Performance Ratio光伏系統運行效率值),為電站環境差異化設計、組件材料環境差異化選擇及光伏電站系統發電量預估方法優化提供寶貴詳實的數據資料。

近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承擔的協外設備研制項目“基于行波管的部件級熱噪聲試驗系統”完成全系統的安裝調試。該系統的研制成功填補了我國在熱噪聲環境試驗領域的不足,在國際上達到領先水平。
據悉,在常規行波管噪聲試驗系統的基礎上,總環部基于行波管的部件級熱噪聲試驗系統首次研制并采用了超耐高溫合金試驗段,加裝石英玻璃窗口,通過紅外燈陣在試驗過程中對試驗件進行加熱,從而實現了超高溫環境下的高聲壓級噪聲試驗。
隨著浪潮超越自主研發的金剛MV6210加固型攜行式磁盤陣列的面世,傳統機架式加固磁盤陣列擺脫了環境適應性差等因素的制約。
據了解,金剛MV6210綜合采用浪潮超越領先的寬溫、抗振動沖擊、電磁屏蔽、三防等加固設計技術,能夠保障設備在各類惡劣環境下長時間正常穩定工作。如:機箱設計為全密閉無風扇結構,在研發生產過程中,已經過充分的熱設計仿真以及實際高溫測試驗證,滿足高溫55 ℃工作要求;板卡和機箱之間通過特殊鎖緊機構固定,對外輸出信號接口選用航空連接器,可保證設備在各類顛簸環境中可靠運行。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自主研制的140噸振動試驗系統,順利完成驗收測試及某型號振動環境試驗。這套世界最大推力電動振動試驗系統研制成功,意味著我國環境模擬試驗能力進一步提升。
據了解,在火箭發射階段,航天器將經受振動、沖擊、噪聲等各種力學環境的考驗。振動臺是模擬航天器起飛時承受振動環境的試驗系統。
為了滿足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二期為代表的大型航天器力學試驗需求,該系統從2013年初開始設計建設,2015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具有完全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
該系統主要包括垂直振動試驗系統和水平振動試驗系統。垂直振動試驗系統由四個振動臺、鎂合金焊接擴展臺面及導向支撐系統、同步控制系統以及智能化健康監測系統等組成,研制中突破了四臺同步激振、大尺寸鎂合金臺面焊接、高精度高承載高穩定性導向支撐等多項關鍵技術,系統靜承載能力達到40噸、最大推力140噸,抗傾覆能力350千牛米,系統頻率大于200赫茲。
由兩個振動臺組成的水平振動試驗系統采用“品”字形組合式水平滑臺臺面,克服了大型鎂合金臺面加工制造的難題,同時具備單臺、雙臺使用模式;該系統分區優化布置百余個軸承,靜承載能力超過百噸,最大推力70噸,抗傾覆能力6000千牛米,系統頻率大于300赫茲。整個系統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國際領先水平。
現場裝配調試是系統研制的關鍵環節,在5米范圍內裝配誤差要控制在0.05毫米以內,局部要達到0.02毫米以內。

近來,我軍多型新研制裝甲裝備寒區試驗在嚴寒地區持續開展,獲得的大量寶貴數據將為新研裝備適應極寒環境而進行改進和定型提供科學依據。
在位于黑龍江省塔河縣大興安嶺山區的試驗現場,多個型號的近20臺裝甲裝備緊張有序進行各種試驗。據介紹,這次寒區試驗自2015年12月中旬起,先后開展了低溫冷啟動試驗、裝備可靠性行駛試驗等多個項目,于2016年1月底完成預定計劃。
試驗期間,試驗區日平均氣溫零下30 ℃,最低可達零下48 ℃。為確保裝備的所有缺陷和問題盡可能充分暴露,試驗場在數十年經驗基礎上總結完善了《裝甲車輛設計定型試驗規程》等一整套方法和規范,確保試驗科學高效。
除嚴寒地區試驗外,這個試驗場還要為所有新研裝備進行常溫地區、濕熱地區、近海海域、海拔4 000 m以上高原等環境試驗。試驗人員一年四季走南闖北,追逐極端氣溫和環境,如今已累計完成數十種上百型裝甲裝備的試驗任務。
近來,據美國航空航天和防務公司軌道ATK公司宣布,在美國航空航天局蘭利研究中心成功地測試了3D打印的高超聲速發動機燃燒室。通過粉末床熔合(PBF)增材制造工藝制造的燃燒器,在20天的時間內進行了各種高溫高超音速飛行試驗,其中包括一個持續時間最長的推進器風洞試驗。作為高超聲速推進系統最具挑戰的部件之一,超燃沖壓發動機燃燒室承受極端惡劣的工作環境。試驗的目的是確保PBF生產的部件具有足夠的性能以滿足任務目標。據ATK,試驗機構達到或超過了所有的要求。該公司表示,使用增材制造工藝一層層的創建對象,充分納入設計特點,并集成根本無法使用傳統的制造技術生產的組件。
近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七一三研究所研制的風機塔筒升降機商品化樣機在海為新能達坂城風電場24#風機塔筒內的安裝和1 000次可靠性循環試驗順利完成。該試驗歷時38天,參試人員克服近-20 ℃的嚴寒、大風大雪等艱苦野外作業條件,克服塔筒搖擺、風機運行噪聲及登高作業等不利工作條件,在幾乎沒有影響該風機發電量的情況下,最終圓滿完成了《塔筒升降機現場安裝及試驗實施方案》的工作內容。
這是船舶重工七一三研究所塔筒升降機產品首次在風機上安裝及運行,驗證了商品化樣機、塔筒爬梯和各層平臺過口的接口正確性,證明了該商品化樣機在風機塔筒內的適裝性且能滿足風機維修人員的使用要求,為已投入運營的風機、產品安裝,尤其是對已運營風機內塔筒升降機的加裝積累了寶貴經驗。
日前,從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2015年度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示獲悉,國網天津電科院申報的“電網材料腐蝕風險評估及腐蝕模擬裝置研制”項目成果獲得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該項目以輸變電設施在設計、基建、生產、運行等方面遇到的腐蝕與防護問題為主導,開發出電網材料加速腐蝕模擬裝置,設計建立了動靜態材料模擬腐蝕研究平臺,率先在電網大氣腐蝕、水腐蝕和土壤腐蝕行為研究中獲得應用。項目針對天津地區輸變電工程存在的腐蝕問題,對基建變電站金屬材質腐蝕進行監測并提出建議,開展了環境因素對輸變電設備的腐蝕影響評價工作,填補了國內外多項技術空白。
項目成果已在天津多家供電企業推廣應用,通過對基建變電站的金屬材質腐蝕進行監測分析和數據積累,建立了環境信息數據庫,指導合理選材、選取防腐蝕技術方案,達到了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的目的,為基建變電站的選址以及在運輸變電設備的檢修提供了技術支撐。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專門在核環境下應用的核級水下高分辨率耐輻射攝像系統,成功應用于國內各大核電基地。這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打破國外壟斷,真正實現“中國造”。
據了解,這套高分辨率耐輻射攝像系統IOE-CPR-M獨有輻射屏蔽技術,水平方向360 °旋轉無盲區,可在5 000 Gy/h的劑量率條件下穩定工作100 h,即便在水下100 m工作也依然穩定可靠。同時,因采用高性能圖像傳感器,分辨率達200萬像素,可輸出1 080 P高清視頻,在精密電機驅動下,在任何速度下都能捕捉到無抖動的畫面圖像。
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搭載中科院光電所自主研發的視頻擾動處理和圖像測量技術,可以在高溫水下環境中進行視頻檢測和圖像處理,以得到高質量視頻圖像及相關數據。
“該系統能夠提高核燃料操作的安全性,確保燃料組件入堆后能長期安全運行。”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微電子裝備總體研究室副主任馮常舉例說,像在核電站大修堆芯換料過程中,可全方位監控水下燃料組件操作,以確保燃料正確就位;并對核燃料組件進行專項水下高清外觀檢查和測量,了解燃料組件的運行狀況。此外,還可對核電站乏燃料水池及堆芯燃料組件進行最終安全檢查,以確保燃料組件正確裝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