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武
摘 要:不良的行為習慣是導致事故的主要原因。為加強員工行為管理,提高安全行為意識,減少危險行為,文章簡要介紹了建筑施工安全的管理現狀,說明了不安全行為的特點,對行為安全管理的實施進行了重點分析,有助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預防事故發生。
關鍵詞:建筑工程;行為安全管理;監控
人的管理成為現代科學管理的核心內容和現代化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事故發生的危險源來看,施工作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是發生事故的重要致因,它不僅可以導致事故隱患的存在,而且還可以觸發事故隱患發生事故。目前我國很多施工企業的安全規章制度,其內容千篇一律,缺少新型的行為安全管理模式,在制度的執行過程中,導致制度效力層層衰減。
1 不安全行為分析
1.1 不安全行為的特點。不安全行為是指可能引起事故發生的行為,它是造成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一般來講,不安全行為具有普遍存在性、相對性、差異性、難判斷性、發生后果不一致性、調節性、可塑性等特點。
1.2 不安全行為引發事故的形成機理分析。不安全行為根據行為產生的根源可以分為兩類:有意的不安全行為和無意的不安全行為。有意的不安全行為是指有意的,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為,這種行為一般是由僥幸的冒險心理或應急情況下采取的非理性措施形成的。無意的不安全行為是指非故意、無意識,一般在執行過程中疏忽或是遺忘某一項技能型動作而造成的不安全行為。
1.3 不安全行為形成的原因分析。導致不安全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目前傳統的安全管理制度缺少完善的行為安全管理,而簡單的原則、方法、行政命令管理只能使得作業人員表現出外在的安全行為,不能深化到安全意識層面。其次,缺少相應的安全知識和技能,主要表現在對先進安全生產知識和技術掌握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不足。第三,施工作業人員自身的原因,具體表現在作業人員精神狀態,對外界的感知和認知能力的下降,以及麻痹大意、僥幸、壓抑等心理原因。最后,外界環境也是導致不安全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所處環境影響的道德觀念、安全意識,管理者的失誤以及所受外界的壓力。
綜上,不安全行為是由以上一種或多種原因造成的,要消除或減少不安全行為的發生,必須經多方面多層次進行行為安全管理。
2 加強行為安全管理的措施
實施行為安全管理方案,旨在指導和規范操作人員和安全管理人員的安全工作行為,有效降低事故風險,確保施工安全。
2.1 風險信息的收集與處理。風險信息的收集是行為安全管理的基礎工作,收集可能是事故隱患或是對事故危險有特征意義的參數信息,以及以往容易發生事故的頑固性信息。并對危險信息進行評價,制定出相應的應對方案,在方案的執行過程中實時監控風險信息的變化情況與風險應對方案執行的效果。如果風險信息的危險程度沒有明顯的控制甚至趨以加大,或風險應對方案沒有明顯的執行效果,就需要對風險信息重新收集整理并進行評價,重新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
2.2 安全行為規范文件制定。制定安全行為規范制度,與安全管理制度同步執行管理。安全行為規范作為指導和規范作業人員與安全管理人員行為的制度,其制定的層面要涉及與安全行為有關并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發生的所有人員和崗位。分別從縱向(從主要安全負責人到施工作業人員)、橫向(各部門之間,各工序作業人員之間)進行安全行為規范的制定。(1)從主要安全負責人到施工作業人員,按照不同層次自上而下分別制定安全行為制度。明確每個崗位每個人員具體負責的安全工作,此外,上層崗位還要做好對下層崗位的安全指導工作,上層崗位的安全行為需要充分考慮給下層崗位的工作營造良好的安全環境。(2)各管理部門、各工序制定橫向平行的行為安全管理制度。從生產安全的具體工作出發,對每一項安全生產事務明確安全負責人和安全行為。根據收集的風險信息確定處理每項事故風險的風險責任人,并制定風險應對方案。
3 安全管理與監控
行為安全管理與監控分為管理人員履行安全行為監控責任,安全行為評價、以及安全行為獎懲。(1)對安全管理人員以及安全工作人員的安全行為進行記錄。對嚴重違反安全行為規范或對重大風險源的控制有嚴重失誤的人員責令改正,采取有效的緊急補救措施,并處以警告。(2)對每個崗位,每個工作人員的安全行為進行客觀的評價,實行獎勵和懲罰制度。在工作中造成嚴重事故或擴大事故的有關責任人員,對自身的責任范圍和造成事故發生的原因做出詳細報告,作為完善事故風險收集與處理的依據。
3.1 與行為相關的具體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恰當的安全態度,能夠滿足安全行為的知識和操作技能是作業人員安全完成工序的關鍵。除了傳統安全思想的培訓,需要從改變施工人員的行為認知入手,建立起正確的行為態度。通過安全培訓讓作業人員認識到自身知識和能力的不足之處,同時傳授給工人安全工作所需的具體知識、專業技能。
3.2 安全文化的建設。安全氛圍與安全行為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強調安全文化的建設,是對行為安全管理的一個補充,是行為安全管理得以有效實施的保障。
3.3 重視管理者溝通職能的協調管理模式。管理者在行為安全管理中起著領導工作人員規范其安全行為的重要角色。利用協同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指導企業的管理實踐活動,使得實現安全要素的優勢互補,激發或補充其他要素潛在能力的發揮。(1)系統管理過程中各個子系統和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作用,做好協調管理工作,就是將系統的各功能結合起來共同發揮管理效力,彌補彼此的不足,激發其他要素的發揮,使得企業整體系統功能提升。(2)各子系統合作管理,減少了非協同狀態下的一系列負面效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提高管理過程中的工作效能。
因此,在協調管理過程中既要建立生產中上級領導與下級員工之間的溝通渠道,又要建立各工作信息平行傳遞的溝通渠道。
3.4 重視安全行為的激勵模式建設。有效的激勵可以挖掘作業人員無限的潛力,提高作業人員自身的安全行為表現。激勵模式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進行構建:(1)采用物質激勵的模式,即通過多樣化的經濟薪酬或物質對安全行為表現優良的安全管理人員與作業人員實行獎勵;(2)采用精神激勵模式,即責任的大小、成就感、社會的承認、表揚等來實現作業人員的自我價值,促使員工與企業形成共同的利益一致目標。
4 結語
不安全行為普遍存在性和難判斷性等特點使得引起不安全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為保證行為安全管理模式得以有效是實施,需要加強安全文化的建設作為行為安全管理模式的輔助手段,可以有效的改變安全管理人員與作業人員的安全行為,為施工企業行為安全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欣.建筑業主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
[2] 趙德順.企業員工不安全行為協同管理模式研究[D].江蘇大學,2010.
[3] 傅貴,李宣東,李軍.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為科學預防策略[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