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勇鵬
在西方國家居住一段后回到國內,第一感受就是不敢開車,甚至不敢走路,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在爭搶。相比之下,我們卻看到加拿大森林大火中,十萬人有序撤離,沒有車違法占道,甚至無人按喇叭。
難道發達國家人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質真比中國人高那么多嗎?依筆者的觀察,依法治理的水平應該是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因素。人們的文明程度和公德素質,往往基于強有力的法度規訓和對行為規則的長期內化。有了嚴謹的法規和嚴格的執法,才會逐漸塑造出良好的行為習慣,促成一種尊重規則的文化。
拿交通來說,中國很多明顯違法的行為,比如機動車壓實線并道、轉彎不打轉向燈,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受到處罰。久而久之,人們自然不再把這些規則放在眼里。而在美國,不僅會車時開遠光燈、爭搶道路、雨天不開車燈這樣的“輕微”違法都會受到嚴懲,連車內吸煙、兒童不使用安全座椅等我們一般認為不影響交通秩序的行為,都會遭到重罰。車窗拋物會接到高達2000美元的罰單、含酒精飲料必須放在后備箱且不能打開包裝、進入路口前必須“左右左”看三次等法律,在我們看來幾乎都可以算得上是“奇葩”條款了。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是公民素質的問題,背后卻是細致的法律和嚴格的執法在支撐。
五一假期,筆者駕車回了趟老家河南,發現河南與北京社會秩序的落差跟北京與美國有得一拼。地級市相對好一些,與北上廣沒有質的差別,但秩序有些亂。到一些縣城,基本已是無政府狀態,市區主干道上行人、電動車與汽車摩肩接踵,車速根本不可能開到每小時10公里以上,也幾乎見不到交警等執法人員的身影。天一黑,大街小巷都擺起夜市,地攤恨不能搭到馬路中間。習慣在北京開車的筆者,最后只能向老鄉看齊,毅然擠入滾滾人流。晚上睡覺都夢到電動車飛蛾撲火般撞過來。
若說河南人民的素質和文明程度比北京或美國低很多,我自然不答應,但混亂無序的狀況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首先應該反思的是一些基層政府的治理意識和執法水平。事實上,除了交通秩序,河南基層社會的一些方面都令我深感基層治理的失序。有的地方垃圾成堆、污水橫流、道路殘破不堪。到了一些鄉村,幾乎就是碎片化,農民只管自家院內,不少都面臨垃圾圍村的困境。部分村道幾乎沒有行道樹,更沒有公共綠地。除了省道,其他道路的總體狀況也不容樂觀。除了南水北調等大工程,一些基層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可以說是既失去集體主義時期的規劃建設、公德教育成果,又未顯示出當代村民自治的責任感和公共精神。這些癥狀都指向公共治理的缺位。
當下人們常常指責中國的公權力太強了,但事實上公權在一些方面的軟弱和缺位才是問題的根源。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公權在事前的失職失語恰恰是公權行使過程中發生沖突的主要原因。按照制度經濟學理論,人們的集體行為需要制度引導,比如在一個十字路口相會時,如果有明確的規則確定哪一方優先通行,會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通行效率。但是這種規則必須要經常性地發揮作用,否則就降低了人們對行為結果的可預期性。當公權長期不嚴格執法時,一旦開始行使,常常會遇到習慣惰性的抵制,進而帶來權力和公民權利的沖突。比如深圳禁止電動車事件,政府嚴格執法當然有道理,可正是由于平時的執法松懈(以及公共交通產品供給不足),才使市民習慣于依賴電動車出行。這時警察突然在街頭執法,不僅挑戰市民的習慣,而且事實上侵犯其財產權。
中國古代法家有“以法為教”之說,還指出“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故人多溺”,雖然說的是封建法規,但基本邏輯對今天的社會主義法治依然有價值。如果法律只被視為擺設,或因有錢、人多、關系硬而被選擇性變通性執行,法律會失去應有的尊嚴,也導致對守法者的不公平,自然會在執法過程中引發諸多沖突。
不僅河南,全國的政府都應意識到這一點,人民的守法意識是政府治理和執法水平的反映,公權力要想得到尊重,就必須經常性普遍性地行使,當然,前提是要符合法定程序且公開、公正、公平。▲(作者是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