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慧芳++宋莉萍
你可能在網絡上看過這樣的帖子:“獨自在野外駕車,突然感到胸口很悶,幾乎無力呼吸,一股劇痛從胸口蔓延到下巴、手臂,全身莫名地緊張起來,甚至感覺快要昏過去。糟糕!車上又沒有急救藥物,你想喊‘救命,可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過往沒有行人和車輛,手機又沒了信號……此時此刻,應該怎么辦?不要慌!趕緊大聲地、用力地咳嗽!”有人是這么解釋的:人在發生心臟驟停時,都有短暫的清醒期(大約10秒)。在這短短的幾秒內咳嗽,能延長清醒時間。因為咳嗽會增大胸廓內部壓力,擠壓心臟,加快心臟收縮,增加排出血量,從而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將血液中的氧氣輸送到大腦,讓自己保持清醒。近日,關于“咳嗽自救”的老話題又在網絡上熱起來。那么,“咳嗽自救”真的可行嗎?
采用“咳嗽心肺復蘇”有前提和技巧
首先,“咳嗽心肺復蘇”確實是有效的方法,并且被權威指南所提及,并非空穴來風。但是,“咳嗽心肺復蘇”的研究僅僅見于心臟介入手術時有心電監測的患者,一旦發生惡性心律失常,手術醫生就會馬上讓病人在還沒失去意識之前進行有效地咳嗽,這樣的咳嗽有時可以終止心律失常,有些患者雖未能終止,但可以延長清醒的時間(最多可達92秒)。
然而,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產生有效的咳嗽,可見這個咳嗽還得有一定技巧和水平。因此,“咳嗽心肺復蘇”的有效施行,要滿足幾個條件:在介入手術室內,有專業的醫生在場,有充分的心電監護,有完善的急救設備,還得要在病人心律失常剛開始發生,意識還很清楚的時候,才能夠積極配合醫生指導,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而對于大多數在醫院外,甚至在醫院內沒有心電監護的情況下,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發生的心律失常病例,“咳嗽心肺復蘇”就不見得適用了。這是,大多數患者在發生惡性心律失常時并不會有任何的癥狀,只是在心臟失去泵血功能導致大腦缺血才突發暈厥。也就是說:常常危險來時你沒有發現,等你發現了又為時已晚。這就使得“咳嗽心肺復蘇”變得不可行。因此,“咳嗽心肺復蘇”不能用于反應遲鈍的患者,更不應該教給普通施救者。這種“旁門左道”的技術不適合傳播給普通患者學習。
如何面對心臟驟停呢
防止心臟驟停,防患于未然,遠比臨時抱佛腳重要。
首先,一定要樹立“防”遠勝于“治”的觀念,預防心臟驟停(心源性猝死)主要應注意的有5類人群:1.既往心臟驟停存活下來的人;2.嚴重心臟病(如心力衰竭晚期、心肌梗死后等)處于高危風險的患者;3.器質性心臟病(心臟結構發生了異常,如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等)患者的一級預防;4.遺傳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家族有猝死史;5.一般人群的一級預防,包括可能存在隱匿的心臟疾病但既往沒有發現的人群、不明原因暈厥的患者。
其次,要定期做健康體檢,要包括心電圖和心臟彩超,如發現有異常,需要積極向專業的醫生進行咨詢,家族成員中有青壯年突然去世的,更有必要到心血管專科尤其是心律失常專科就診,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如運動試驗、電生理檢查等)。對本身就有心臟病的患者,定期的門診復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盡量不要獨居在家或獨自外出。對于那些生活壓力大的人,在發現反復心慌、突然的暈倒和極度疲勞等癥狀時,也需要積極尋求專科醫生的幫助。
發生心臟驟停時得靠身邊人
發生心臟驟停之前,從開始到意識喪失這段時間,可能都沒有很特別的癥狀,個人難以自救,但家人、同事或其他目擊者卻有可能提供關鍵的幫助。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是挽救心臟驟停患者最重要的措施。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身邊的人,積極參加心肺復蘇的訓練是最好的急救辦法。
(摘自《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