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交
相關政策在要求企業承擔起學生實習責任的同時,通常并未給予企業相應的資金和優惠,權利義務不對等的情況下,企業普遍缺乏接收實習生的動力。
又是一年“實習季”,實習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是提升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
對于即將到來的實習,鄭爽不敢有所期待,甚至有些擔心。鄭爽就讀于河南省鄭州市的一所中等職業學校,在往屆師兄師姐口中,關于實習,聽到最多的是“高強度工作、加班、環境惡劣、廉價勞動力”等這些詞匯。鄭爽的擔心不無理由。
近幾年,職業院校在校生實習問題屢見報端。多地出現過職業學校以實習名義,組織學生到工廠打工的現象,學生勞動強度大、報酬微薄。更有甚者,打著“實習”旗號充當“黑中介”,把學生送往夜總會。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下稱《規定》),“放羊式”實習、“廉價勞動力”實習、娛樂場所實習等今后將得到遏制。此外,還有多種規定保障實習學生權益。
無協議不實習
張琳是鄭爽的校友,去年剛剛從這所職業學校畢業。她和多數同學一樣,作為一名實習生,不可能拿到全額工資。“一個月大概七八百塊錢,幾乎沒有任何補助。”在校生實習通常都是口頭約定,并沒有任何形式的實習合同。
除工資低之外,最讓張琳受不了的是隨時可能被安排加班,“晚上早上都要加班,加班費也是按照平常的五六塊錢一個小時算。”如果沒有按照要求加班,還會扣發工資。“病假、事假也要扣,班里幾乎沒有不被扣的。工作強度大,扣完之后月底可能什么也拿不到。”張琳回憶說。
不過,《規定》明確了實習學生報酬底線,實習單位須按同崗位試用期工資80%以上的標準及時、足額向頂崗實習學生支付報酬,并且不得以各種理由安排學生從事高緊張工作或者加班。
職校實習生多數年齡不大,高強度的工作甚至會對學生的生命健康產生威脅。2013年,一所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實習期間,短短10天內,有4名同學暈倒在生產線上,另有兩位同學分別被診斷為心肌炎并發癥和淋巴發炎。
在校學生實習不屬于《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的調整范疇,企業無需承擔與在校學生簽訂勞動合同、履行勞動報酬、遵守工作時間、繳納社會保險等相應的法律責任,在部分招工難日益凸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職業院校實習生成為解決用工短缺的最佳途徑。
此次,《規定》明確了“無協議不實習”,學生參加跟崗實習、頂崗實習前,職業學校、實習單位、學生三方應簽訂實習協議。從安全要求、安全制度、崗前培訓、實習保險、事故賠償等角度,規范安全防范、責任保險以及事故處理,強調實習全過程中的安全保障問題。
“這次《規定》的出臺,對學生而言有了安全、權益保障的‘保護傘。”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洪渠說。
學校“身不由己”
職業、技能院校的學生進入企業實習,是當前職業教育“校企結合”的題中之義。自2005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來,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一直是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關于學生工的報道中,學校被描述為“包工頭”“黑中介”。學校作為安排學生實習的主體,角色略顯尷尬。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6人進行的一項調查中顯示,57.5%的受訪者認為,職校學生畢業實習中存在學校以實習“捆綁”學生的問題;56.7%的受訪者發現職業學校在學生實習中充當“包工頭”;63.8%的受訪者認為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企業和職業學校“唯利是圖”。
究其根源,亂象背后是職業學校與企業的扭曲關系。不過,身在其中的學校負責人也有自己的苦衷。
李樂老師在貴州一所職業技術學院分管實習。去年,學院希望尋找一家大型連鎖經營的企業作為實習基地,在貴州省內尋找四處碰壁之后,她與杭州一家大型連鎖超市取得了聯系。不過,條件是企業不提供路費、食宿費、學生保險費,只接收學生實習。
因為學院資金緊張,李老師拿出自己的積蓄墊付了學生的生活費,學院領導湊了每人的年終獎,請企業負責人吃飯。
“企業接收學生實習真難,經常求爺爺告奶奶,還沒好臉子看。”李樂說,這樣的低姿態是她工作的常態。
李樂介紹,現在職業學校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很多企業偏向于選擇本科以上學歷的學生,加上學校也要對企業進行綜合考察,符合條件的實習單位就變得很少。
李樂坦言,為了讓所有的學生實習,學校沒有辦法,只能去找一些專業并不對口的企業,這樣能安排更多的學生,雖然不利于學生個人發展,卻是無奈之舉。
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學校熱,企業冷,這是校企共建存在的問題。合資或外資企業的人才培養意識比較強,但容量有限。大型國有企業用人量大,但積極性不高。有的民營企業特別愿意要人,但是希望用“廉價工”,來了就打工。還有很大一部分民營企業,是不接收實習生的。
同時,相關政策在要求企業承擔起學生實習責任的同時,通常并未給予企業相應的資金和優惠,權利義務不對等的情況下,企業普遍缺乏接收實習生的動力。
浙江省湖州市政協副主席沈琪芳表示,企業都怕擔責任,招聘學生都希望要能直接上手的;學校也知道該怎么辦學,但辦學經費不足、師資缺失、生源不好,難為無米之炊。
“職業技能的培養只靠學校是遠遠做不到的,學校與企業需要合作培養人才。”沈琪芳說,企業總體上還是在參與職業教育,只是積極性不高。作為企業,應該積極接收職校的學生、與職校合作培養能服務經濟發展的人才,這種社會責任企業應該承擔起來。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表示,有關部門將盡快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研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有關法規和激勵政策。
“《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將從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強化落實現有鼓勵政策和提出新的鼓勵措施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企業權益保護。”葛道凱說。
(本文部分受訪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