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強
以往城市規劃主要從物質空間進行考量,對以雨水為代表的城市非傳統水源利用關注不夠,海綿城市戰略的提出是進步的標志。
近年來,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污染等災害對世界城市的抵抗能力造成嚴重沖擊。為應對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城市挑戰,國際上提出以彈性城市為核心展開研究和區域性的規劃設施建設,我國同期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
我國城市面臨嚴峻的水安全風險,在做好城市排水的同時,必須轉變城市水安全治理思路,順應自然、運用自然并和諧推進城市開發,積極開展海綿城市規劃建設。
海綿城市屬于全新概念,源于城市排水(雨水)防澇和雨洪利用等,又是城市水安全的中樞機制。目前從理論認識、把握、適應、運用和發展等方面還處于摸索階段。實施海綿城市戰略,是我國城市開發轉型的有機組成,同時能有效降低城市水安全風險。
創建海綿城市應在基于城市排水(雨水)規劃的基礎上,重視城市海綿體的構建,順應自然規律、借鑒自然機制,降低對城市機理的人為干預,是緩解包括城市內澇在內城市病的最可靠策略。北京、南京、廣州、西安、石家莊等城市先后提出創建海綿城市,而福建、安徽和海南等省份則提出在全省推開試點工作,住建部等三部委于2015年和2016年先后實施兩批約30個國家級海綿城市試點。
科學識別城市內澇成因
城市內澇成因復雜,緩解城市排水難題、提高雨水綜合利用程度,是海綿城市創建的核心主線。氣候變化是城市出現內澇的主要誘因,因城市建設大規模改變地表徑流是主因,排水能力多年建設不足或受影響是現狀,違規開發在部分關鍵節點上制約城市人工排澇,而對雨水利用不足、缺乏生態化城市建設理念、規劃和工程設施才是關鍵。
城市內澇和排水問題的成因主要包括:第一,氣候變化造成降水不均和局部過強,同時城市局地條件不利于排水,從而導致突發性降雨強度和總量對傳統排水設計和能力造成威脅。第二,城市開發,徑流系數因人為顯著增加,匯流速度快,低洼地帶易積水;城市建成區自然滲水功能被破壞,城市排水主要靠人工設計的城市排水系統。第三,城市熱島水汽成雨,水汽在城市上方集中帶來降水。第四,傳統雨洪處理主要考慮排水,未考慮將雨水再利用。排水管網排水能力和覆蓋密度與城市發展不適應,造成原有排水管道承載能力不足,極易造成城區大范圍嚴重積水。
此外,綠地設計使其下雨時起不到緩解城市排洪壓力的作用、原有自然排水系統遭到破壞等也是重要原因。
注重微循環海綿體建設
海綿城市概念的核心是城市雨洪利用。雨洪利用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等國被先后提出,最早提倡雨水利用的是在中東地區嚴重缺水國家。
構建海綿城市,就是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布局,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實現自然積存—滲透—凈化。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理念,是對傳統雨水處置模式的創新,對于治理城市內澇有直接貢獻。通過注重強化雨水對城市自然水系以及地下水的補充和涵養,合理增加雨水蓄存和循環利用,并鋪設適度規模的排水管網將多余的雨水排走。
通過低影響開發模式防治內澇,有效地減少進入排水管網的雨水總量、單位時間內的雨水徑流量,減輕排水管網壓力,減少擴建排水管網的巨額投資。同時,可增加雨水下滲量,減少城市地面沉降現象,強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環,解決城市缺水難題、保障城市水安全。
從城市開發模式視角創新
海綿城市是對我國當前傳統規劃體系的創新。以往城市規劃主要從物質空間進行考量,對以雨水為代表的城市非傳統水源利用關注不夠,海綿城市戰略的提出是進步的標志。
結合國內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熱潮,海綿城市的創建不應該僅考慮規劃雨水的利用,還應該從城市開發模式的視角予以創新,改變以往粗放、高生態沖擊的開發方式和高速擴張的空間發展模式,不斷實現城市低沖擊開發;打破政策、規范等瓶頸,建設六位一體(設計、設備、材料、施工、運營和模擬)行業創新工程,改變對雨水的傳統處置思路,推廣成功的工程技術經驗。
當前,雨水利用必須依靠政府。我國部分城市推行中水利用都遇到難題,雨水利用更加困難,經濟性和絕對量等方面均劣勢明顯。因此,建議首先從倡導分散式利用開始,以小區為單位,開展雨水收集試點,結合公共建筑開展項目應用。
同時,應重視規劃的有效性和經濟合理性。按照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等原則實施空間規劃,注重部門間的銜接和配合。大多數城市圍繞雨水還是以排為出發點,這主要是考慮城市安全,對于雨水綜合利用缺乏統一認知和實踐工具支撐。因此,現階段針對雨水利用,建議通過海綿體的建設,將富余的雨水補給地表(下)水。
構建符合市場規律的投融資模式
海綿體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資金籌措應形成多元化的融資模式,結合其建設周期長,具有先導性、基礎性、長效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必須確保政府必要的投入。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政府與市場合理分工的投融資體制。
財政部和發改委等正在推進公私合營模式,這與海綿城市的申報政策相符合。海綿城市申報,明確收益分配或獎勵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企業參與,形成申報特色,特別是海綿城市行業的產業鏈企業的參與。與此同時,適用技術的應用是海綿體構建的關鍵支撐,建立成熟有效、科學合理的遴選機制與不同區域規模的示范,并以技術適用、經濟合理、符合市場規律等為原則,從政府角度出發,有意培育和引導該產業的孵化與發展,同時形成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低成本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充分體現試點示范的全局性價值。
目前海綿城市產業較為脆弱,需政府扶持引導。有些城市想做海綿城市,但它本身甚至整個省都沒有一家相關企業。
國家投入財政資金支持的同時,應該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海綿城市產業中很多企業屬于創業型企業,規模較小,需要政府合理引導,防止因為市場虛高給觀望的創業者提供錯誤信息。同時,探索由政府牽頭引導和整合市場力量的參與,通過規劃部門實現海綿城市規劃與傳統規劃體系的銜接,通過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等PPP模式激發市場參與活力,逐步改善城市雨洪災害現狀。
(作者為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