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怡然
“去愛吧,就像從來沒有受過傷害一樣”——這大概是法國家喻戶曉的愛情電影《天使艾美麗》教給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法國女孩艾美麗有著不幸的童年,但絲毫沒有影響她對生活的樂觀豁達,長大成人之后艾美麗來到一家咖啡館工作,把簡單的生活過得精彩萬分。所有這些有趣奇特的故事都發生在巴黎北部的蒙馬特高地,一個在歷史上吸引無數名人駐足停留、在此生活并創作的區域,一個將法國的浪漫高雅與市井氣息完美融合的地方,一個巴黎人真正愿意承認的文藝棲息地。
像油畫一樣明媚的色彩
在電影《天使艾美麗》中,影片的主色調即為綠、藍、紅,據說這是導演從巴西畫家華雷斯·馬查多的油畫中獲得的靈感,而這樣的配色,恐怕只有蒙馬特高地可以毫不費力做到。
蒙馬特高地正如它的名字,這里的地勢高于巴黎其他各區,所以人們若想抵達這里,還需要爬上一段細碎的石板臺階。筆者拾級而上來到蒙馬特高地的高點,又被眼前壯闊與柔和相伴的景象驚呆了。這里竟然矗立著一座天主教教堂——圣心大教堂,它既像羅馬式,又像拜占庭式,整個外觀都是石灰的白色,抬頭仰望,非常壯闊,簡單又不失厚重。尤其是那頗具東方情調的潔白圓頂與天際線相連,天空之藍被它映襯的更加鮮明、寧靜。那一刻,你會覺得“哦,原來這就是善良的艾美麗仰望過的那片天空,它是如此純凈”。
據巴黎當地人介紹,建造圣心大教堂的重要原因就是為了鼓舞當年由于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失敗而情緒低落的巴黎市民。經過40年的建造,在花費了天主教堂捐獻的4000萬法郎之后,教堂終于在1919年建成。
在教堂的前面是白色的臺階和綠色的草地,人們可以在草坪上席地而坐,坐在這里,就可以眺望整個巴黎的街景。也正因為如此,這里被當地人看做巴黎最適合看落日的地方,喝一杯啤酒,近處是青翠的綠色生機盎然,也有在此彈唱的街頭藝人,旋律歡快又跳動。遠處是暈染開來的暖紅色的夕陽余暉,是被鑲了橙色金邊的、盡顯溫暖與優雅的巴黎街道,眼前的色彩、景致美如定格的油畫。
于是,在見證著巴黎起伏興衰的大教堂面前,在盡收眼底的城市面前,甚至就是在身邊的一棵百年古樹面前,筆者也好,游人也罷,艾美麗也好,似乎都只是過客,與其說是我們看到了這一切,倒不如說是它們審視了我們的經過。在龐大的歷史與自然面前,我們每個人都顯得如此渺小。此時,筆者似乎也更加懂得了艾美麗的處世哲學——不糾結,不畏懼,不為生活的瑣事煩擾;把握當下,勇敢追求內心的充盈與快樂。
一定要去雙風車咖啡館
如果要追尋艾美麗的足跡,雙風車咖啡館一定得去,因為這是長大后的艾美麗工作的地方,她是這家店里最聰明又愛搞怪的女侍應。蕾絲花邊的窗簾,芥末色的天花板,古老的壁燈和吧臺,剛走進咖啡館,筆者就被質樸的法式風味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畫面里(如圖)。盡管這里沒有名叫蘇珊的老板娘,也沒有賣煙的柜臺,但掛在墻上的海報,那個永遠留著妹妹頭、齊劉海,長著古怪精靈的大眼睛,嘴角總是帶著一抹狡黠笑容的少女艾美麗,會讓你相信她真的存在過,并把美好和善意帶給了大家。
據咖啡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大多數地方還保留著電影當時的樣子,咖啡機似乎沒有更換過,吊扇即使嘎吱作響也還是那盞吊扇,打啤酒的龍頭仍然光亮如新,艾美麗等待心上人到來時不停地去看的那個鐘表也還在滴答滴答地走著。大概是因為電影的帶動,雙風車咖啡館的生意一直很好,幾乎是滿座的。品著咖啡,望著吧臺的方向,想象著那個喜歡收集扁石子,喜歡打水漂,喜歡多管閑事助人為樂的艾美麗,就感覺仿佛故事仍在繼續。
畢加索、海明威、普瓦雷都來此
筆者從雙風車咖啡館出來,已經是晚上八點多,夜晚的帷幕漸漸拉開,蒙馬特高地華燈初上。如果說白天的蒙馬特高地是小清新的,那么夜色下的蒙馬特高地一定是濃墨重彩的,最著名當屬歌舞廳“紅磨坊”。當年普法戰爭后,曾因戰事過度操勞的人們需要尋找放松的地方,于是歌舞廳頗受歡迎,始建于19世紀90年代的紅磨坊也不例外。
不過相較于法國其他歌舞廳,紅磨坊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建在蒙馬特高地——一個藝術家云集的地方。“紅磨坊”能夠舉世聞名的第一個原因,就是畫壇怪杰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曾以歌舞廳為題材創作了一系列名畫;二是因為這里上演的“康康舞”現今幾乎被世界各國視為法國的“民族舞蹈”。美國著名電影公司的一部名為《紅磨坊》的影片,也是以紅磨坊歌舞廳的故事背景為原型拍攝的。
除了歌舞廳紅磨坊,蒙馬特高地還有一家吸引了畢加索、普瓦雷、海明威等藝術大咖的酒吧——狡兔酒吧。據說這家酒吧的老板弗雷德愛好藝術,所以當時如果酒吧的客人如果沒有錢或者不想付錢,就可以用一張自己的畫代替酒錢。于是,弗雷德收集了許多著名畫家未成名前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了畢加索等人的作品。據說在1989年,半個世紀前畢加索在狡兔酒吧來換酒喝的一幅畫,在世界著名的索斯比拍賣行的紐約交易廳上以4000多萬美元出手成交,而當初這幅畫只是一頓酒錢。
蒙馬特高地的咖啡館、酒吧、舞廳、教堂,甚至是小丘廣場到底匯集過多少藝術大家?盧梭、梵高、畢加索、海明威、保羅·高更……數也數不清。或許正是因為蒙馬特高地的藝術氣息是平民化的、生活化的,也是最真實的,而非高高在上、束之高閣的,所以隨性的藝術家們愿意在此生活、創作,獲取藝術的靈感。畢竟,生活永遠是藝術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