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溫來生
劉博聞 雕刻“漆”彩創意經濟
Liu Bowen Engraved "Paint" Color Creative Economy
文 溫來生

本期封面人物小檔案
劉博聞,漢族,北京人,1982年出生。北京市委黨校研究生學歷。近日獲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 榮譽稱號。六歲跟隨父親工藝美術大師劉忠英進入漆器行業,從小跟隨父親輾轉大江南北,接觸過很多地區風格迥異的漆器工藝
2008年,劉博聞參與設計制作了雕漆北京奧運會特殊榮譽獎牌;
2010年,為上海世博會設計制作了雕漆國禮《中國館》;
2014年APEC會議,設計制作了國禮四海揚帆雕漆鼎,并獲得APEC會議特殊貢獻獎。
除此之外,劉博聞設計制作或參與設計制作的雕漆國禮作品不勝枚舉。
2015年,第六代傳人劉博聞繼和合雕漆局掌門位,劉博聞在學習傳統漆器技藝的過程中不斷摸索新的雕漆風格和新的制作工藝。
2015年5月推出“一念"國漆念珠,取得驕人的成績和高度好評,于2015年7月推出雕漆手機殼系列作品,更是風靡了文玩圈,
2015年11月推出的雕漆zippo系列,又給劉博聞的創新風格定下基調:把傳統文化精髓融入現代生活。
在京城傳統工藝美術圈,有個“80后”北京大男孩兒,若論資歷和年齡,絕對是小字輩兒。但如果拼雕漆技藝,可是藝壓群芳,當仁不讓。
他,就是和合雕漆局新掌門、北京市美術工藝大師——劉博聞。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雕漆藝術最年輕的傳承人,北京和合局漆器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博聞技藝精湛,從事北京雕漆工藝14年,設計制作上百件藝術品。這些件件堪稱絕世珍品的漆器,不僅雕刻出劉博聞的“漆”彩人生,還先后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等多項殊榮,并多次作為國賓禮品饋贈外國政要和友人。

劉博聞為上海世博會設計制作的雕漆國禮《中國館》
熟悉劉博聞的人都知道,出生于1982年的他是個地道的“老北京”,打小兒在胡同里長大。而對漆藝的獨愛,主要是深受父親劉忠英的影響。6歲開始,劉博聞就跟隨父親輾轉大江南北,學習全國各地風格迥異的漆器技藝。
當時,父親就職于北京市工藝美術廠,這里成了劉博聞的另一個家。每逢假日,劉博聞就跑來廠里,向大師們請教漆藝,有時一座幾小時不離席。那里的老藝人沒有不認識他的,而且都非常看好這個未來的雕漆繼承人。
從一腳踏進中國雕漆藝術的神奇世界,劉博聞生命中潛在的激情和靈感就被點燃了。雖然,從未有人手把手的教授,但天資聰慧的劉博聞不學自通,10幾歲就了解了雕漆的全部流程,成為一個設計、制胎、做地、髹漆、畫工、雕刻、拋磨、完成等全工序。在不斷學習漆藝的同時,劉博聞愈加意識到漆藝傳承的艱辛,由于其工藝原始,流程復雜且受民間密傳之影響,瀕臨失傳。為此,劉博聞留下了在熱淚,但同時也下定決心一定要將這一中華瑰寶傳承下去,讓全世界為之矚目!
2004年,大學畢業后,劉博聞放棄條件優厚的大國企,而是選擇來到懷柔區渤海鎮馬道峪村,和父親一起開辦北京和合局漆器工藝品有限公司,開始了自己精彩絕倫的漆器大業。
期間,劉博聞一直負責公司技術創新工作。他每天堅持學習,不斷提高漆器技藝。很快,劉博聞挑起了工廠大梁,一個全新的設計往往由他創意與設計,一種新投產的產品往往由他來制作,工藝流程以及工料定額的修訂。他游刃有余做著這一切,似乎專為漆藝而生,最終成了該廠總工藝師。
劉博聞介紹,北京雕漆工藝整套程序分為10幾道大工序,蘊含了更多的講究。“真正的雕漆產品全是從漆樹上割下來的純天然大漆。剛割下來的漆是乳白色的,很快就變成紅褐色,又變成血紅色,最后變成鐵黑色,越是好漆變化越快,因為漆酚含量高。漆調好之后就可以刷在漆胎上,叫做光漆。在北京的氣候條件下,一般一天只能涂一道漆,刷20層的漆才厚1毫米,制作一件小物件漆器最少也要三四毫米60道漆共兩個月。”劉博聞說,至于雕刻用的小刀子、小鏟子,這些工具以前全都是廠子里自己做,外邊根本沒賣的。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一國寶級工藝目前正面臨失傳。劉博聞談到,現在很多雕漆工藝的匠人都沒有了,大師甚至更少。相比之下,雕漆作為燕京八絕之一,的確有著更為嚴酷的危險,從業人員少,培養時間長,因此也應該得到行業重視,從政策、資金、人才上進行扶持,別讓老祖宗留下的工藝消失了。
作為新掌門,劉博聞考慮的不僅是工藝革新,而是現在更為緊迫的傳承,他依然堅守著雕漆的希望。“我相信雕漆永遠不會滅絕的,永遠會有人在傳承這個。”對雕漆的未來,劉博聞充滿期待,“雕漆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只要能讓年輕人喜歡上,它就能發展得很好。”
工藝和技術創新勢在必行。由于生產工藝復雜、制造周期長,雕漆藝人年齡偏大等因素,傳統雕漆瀕臨滅絕境地。為解決這一技術性問題,劉博聞冥思苦想,大膽提出計算機數據化制作傳統漆器的設想。經過幾年研究探索,終于成功研究出計算機、雕刻機相結合雕刻傳統漆器的技術,大大縮短了生產時間,更解決了漆器品種的單一性。此技術開啟雕漆技藝的新里程,如今已向世界推廣。
堆紅工藝是指將大漆罐灌入模具當中,使其堆塑成為一個毛坯,最后進行人工的手工修整。為研究這一新工藝,劉博聞查閱大量古籍文獻,并對現實生產情況下所面臨的各種弊病,如傳統技術對于溫度、濕度等環境要求非常嚴格,不斷將生產材料、完成技術進行改進,擺脫對環境的依賴,最終研究推出雕漆堆紅新技藝,成為北京雕漆行業的一個重大轉折,他使瀕臨失傳的北京傳統雕漆技藝恢復新生,并重新煥發出活力。

左:劉博聞設計、制作的名片夾 右:劉博聞設計、制作的手機殼

劉博聞在工作中
面對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唯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市場。深諳其中道理,劉博聞繼堆紅等新技術之后,又潛心研究漆器新技藝——鈿彩工藝。如果說紅雕漆是歷史畫卷里的一束有著天姿國色傾國、雍容華貴的牡丹,鈿彩工藝品則是氣質清雅、裊裊出土的翠竹,它的別致風雅給中國工藝美術行業添上了婉約的一筆。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鈿彩工藝品的誕生,不僅填補了中國工藝美術行業空白,更為中國工藝美術行業注了一筆新鮮的血液。
經過幾年的技術攻關,終于摸索出了“利用模具注漆工藝,促使雕漆成型”的新方法。在保留中國傳統工藝風格的同時,這種新工藝將雕漆工藝演變成漆雕工藝,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并提高勞動生產率幾十倍。如今,北京和合局漆雕廠逐漸成為全國最大、最具規模的北京漆雕工藝品廠,可設計制作包括盤、盒、瓶、擺件、屏風、首飾等多種漆雕產品,同時在全國建有7處分公司。
劉博聞的視角并沒局限于此。為讓更多人了解漆藝文化, 2004年5月,劉博聞建立北京和合局——中國漆器藝術館。目前,館藏3000多種盤、瓶、屏風等共2萬余件手工雕漆藝術品。特別是由該廠研發生產的龍鳳喜慶盤及茶幾、果盤、桌子等家庭日用品漆器,正逐步走進百姓家庭。
如何挖掘中國雕漆工藝和傳統文化元素結合,從而創造出行之久遠的雕漆創意產品?
對于劉博聞而言,雖說是雕漆業界大家,但制作一件作品同樣也是考驗功夫的手藝。“要做出一件上好的雕漆作品,不但需要作者有一定的美術基礎,還要熟練掌握刻刀的使用技巧,而最最重要的是要手藝人能夠真正靜下心,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多次失敗的痛苦考驗。”劉博聞感慨道,作品創作關鍵處,稍不留神就會前功盡棄,所以做雕漆就如同走鋼絲,每一步都令人心驚膽戰、如履薄冰。坦白講,做雕漆前期可能需要你付出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而且在你沒有做出成績之前,基本是零收入。
機遇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
2008年10月6日,北京奧運會、北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北京奧組委特別授予為奧運會、殘奧會申辦籌辦工作做出特殊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榮譽稱號,并向他們頒發了刻有祥云圖案,鑲有奧運會、殘奧會純金會徽的榮譽獎牌。大家也許并不知道,這些極富藝術造詣和收藏價值的精美木托和漆雕圖案獎牌,就出自劉博聞和和合局工人之手。

劉博聞設計、制作的作品
正是由于中國漆雕工藝的博大精深,才讓北京奧組委在物色奧運會、殘奧會特別榮譽獎牌的加工廠家時,看好了和合局漆雕廠的工藝。當年8月20日,北京奧組委將一份生產“北京奧運會、北京殘奧會特別榮譽獎”獎牌的訂單交給了劉博聞,要求在一個月內趕制出700塊高21.6厘米、寬17厘米,刻有火炬祥云圖案,側面呈梯形的“北京奧運會、北京殘奧會特別榮譽獎”獎牌。
有了多年的技藝積累,劉博聞對于漆器的各項技術應用已了如指掌。接到這份特殊的政治任務之后,劉博聞利用當時所能利用到的各項技術,帶領工人們加班加點,晝夜奮戰。為保證質量,縮小誤差,他們采取無縫脫模新工藝,僅用8天時間就保質保量完成了700件特別獎獎牌制作任務,得到北京奧組委的肯定。
奧運獎牌設計制作的成功,讓劉博聞在業界更加權威,機遇也隨之接踵而來。2010年春節,當大家都在高高興興過節時,劉博聞和他的同事們卻正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為上海世博會制作“中國館”國禮。
接到任務后,劉博聞首先進行圖紙設計,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里,技術人員6易其稿,最終達到組委會要求。隨后,工人們又先后進行了雕刻、打樣、制模、生產半成品、洗活、打磨、拋光、打蠟、包裝等多道工序,到當年7月下旬,高13.5厘米、規格30X30厘米,以1:350比例再現世博會中國館外觀形狀的模型紀念品亮相在北京和合局漆雕廠,200件帶托盤紀念品終于合格出廠。這些紀念品后被作為國禮,饋贈于參觀世博會中國館的外國政要和知名人士。
當真正的“世博會中國館” 模型紀念品展現在人們面前時,所有人都驚呆了,并不約而同豎起大拇指,發出贊嘆,“天哪!一件雕漆作品居然可以做得如此細致、完美。簡直了,巧奪天工,無與倫比。”
為了再現正宗老北京雕漆藝術,把皇家雕漆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劉博聞到處搜集漆藝歷史、保護、鑒賞方面的文獻資料,又不辭辛苦奔波于安徽、閩南等全國各地,挖掘、繼承漆雕這一優秀的民族文化的藝術奇葩。經過13年的摸爬滾打,如今,和合局漆器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

劉博聞參與設計制作的雕漆北京奧運會特殊榮譽獎牌
不僅如此,北京和合局漆雕廠設計、生產的漆雕工藝品,還多次被國家領導人和知名院校作為最高禮品贈送貴賓。這其中,主要包括該廠制作第六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禮品、贈送香港回歸紀念品“北京頤和園風景圓盤” 、贈送原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的北大“未名湖”漆雕瓶、贈送奧組委的10寸慕田峪長城漆雕盤……等等,不勝枚舉。更值得一提的是,該廠還制作了全國最大、雕漆工藝最完美的銅胎“江山如畫大瓶”,堪稱世界之最。
劉博聞喜歡將他的人生哲學放到制作漆器的過程中,相互印證,這讓他每日的手工勞作仿佛也多了一份自我禪修的味道。他看中做事做人的“度”,也看中“溫潤如玉”的信條。生活中的劉博聞,但他向來舉止溫和,言行有度,不向人發火也很少著急,頗有君子之風——打磨自己的性情,也正像打磨一件心愛的漆器一樣。
如何突破傳統雕漆技藝的窠臼,再造漆藝新奇跡?
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劉博聞,并時刻尋找的突破點。
2015年5月,是劉博聞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他繼任和合雕漆局的六代掌門人。為突破技藝,劉博聞走市場、看展會、查資料,苦思冥想,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雕漆藝術雖然歷史悠久,但迄今大量的雕漆作品通常都是以器皿的陪襯物的形式出現,雕漆藝術本身的魅力往往被器皿的功用性所覆蓋,人們往往看到的是一只漂亮的,輔以雕漆技藝的花瓶,而不是雕漆本身。
為什么不能讓雕漆藝術走出幾千年的“器皿情結”,獨立登上藝術的輝煌殿堂和尋常百姓的生活呢?這正是劉博聞孜孜以求的初衷——沉下心來,出好作品,讓雕漆藝術代代相傳。
一次和朋友吃飯,友人調侃:“劉大師,能不能為大家設計制作一個我這樣兒的手機殼?”只見朋友的手機殼上印有青花瓷,工藝相當考究。當時,劉博聞有些猶豫,畢竟是第一次在手機上植入雕漆技藝。但勇于挑戰的劉博聞答應了,“一個星期后讓你看看!”
事實上,做個雕漆手機殼很簡單,就是把漆板銑成薄片,再刻字即可。難的是在雕漆手機殼上作畫,雕刻出青花瓷等各種圖案。這對于劉博聞來說,是一次創意挑戰,“一個星期做出雕漆手機殼!”
然而,言必出,行必果。
為此,劉博聞專門去故宮、逛書市,收集整理相關雕刻技法。期間,在故宮看到一件筆筒,上面印有一幅紅梅傲雪圖。劉博聞靈感頓時從天而降,迅速買回,按這個圖案開始設計制作漆板,并在約1cm厚度漆板銑平進行雕刻,完成后拿下來打磨拋光。結果,圖案是出來了,但顏色太艷,有些刺眼。
如何 “褪色”?
做舊。
這久經思考后的靈光一現,讓劉博聞興奮不已,他看到了雕漆藝術走進新時代的一絲曙光。
結果,顏色適中,而且還增添了一些古色古香。劉博聞趁熱打鐵,迅速將全新設計的手機殼拍照給雕漆圈幾位資深人物,在沒有任何溝通的前提下,大家不約而同回復:“雕漆手機殼,絕對是90年代初北京工藝美術廠的手藝。”

劉博聞,年輕的工藝美術大師,今年只有34歲
拿著一個剛剛制作完成的雕漆手機殼,劉博聞慢條斯理地介紹,制作手機殼用的大漆板采用新型研制的大漆配方。制作雕漆的漆層漆面,傳統的工藝是工匠用手拿著粘滿大漆的棉絲往成型的胎上抹漆,然后放在地窖里陰干。如此往復百余次,一般要費80余天時間才能達到幾毫米、適于雕刻的漆層厚度!大漆的主要成分漆酚、漆酶、蛋白質及漆酸。這些物質組合為生漆,漆酚含量的多少,決定了生漆的本質,漆酶的活力。漆酚比較活潑,大漆液態時易揮發至空氣中,從而進入人體毛孔,人一出汗就形成弱酸水,刺激到皮膚就會起好多水泡,這是大漆過敏,行里叫“大漆咬人”。
劉博文坦言,攻克“大漆咬人”技術,是父親劉忠英的功勞。老人家經過八年修學研究,上百次的實驗,對幾百個數據優選后,最終成功解決了傳統雕漆的關鍵工藝環節——大漆的固化——利用模具注漆工藝,促使雕漆成型。之后,劉博聞跟父親又摸索出漆酚提取置換技術和工藝,保證雕漆制品貼身使用不會誘發過敏!而此次這種新工藝在保留北京雕漆傳統工藝風格同時,應用到手機殼制作中,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幾十倍。
雕漆手機殼產品一推出,在圈內和市場引起不小震動,899元一個居然還供不應求。有了成功的嘗試和市場認可,劉博聞又陸續設計推出了剔紅連枝紋六字真言、創世神物、斯巴霍等系列手機殼,訂單一直不斷,目前已銷售13000多件,眾多客戶用上了綠色低碳且不會傷皮膚的環保手機殼。
執著的劉博聞懷著對雕漆的熱愛,決定無論多么艱苦也要將“雕漆路”繼續走下去。劉博聞認為,先人創造的這種藝術真是很神奇,而且一旦做上活兒就什么煩惱都忘了。正是懷揣著這份厚重的感情,劉博聞一直在努力經營著這家廠子直到今日。
正如俗話所說“有多大的心胸,就有多大的事業”。在雕漆界做出如此宏偉的業績,與其說是由于他勤奮好學,不如說更多是劉博聞感應了漆藝文化那種凝聚古人的心智和靈性、精益求精、不懈追求完美的理念。然而,不管歲月如何變遷,劉博聞始終沉浸在這門古老的技藝當中。“漆雕不僅僅是我一生的事業,也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雕漆工藝傳承下去就是我的使命,而作為北京雕漆新掌門,我一定盡我所能,將雕漆文化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