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昕
?
很多人生病是因為沒有愛
文/文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博士的一項研究發現,很多人生病是因為沒有愛!
他做過百萬次案例,在全球調查過不同人種,答案都是一致的:痛苦和沮喪常讓人的振動頻率(磁場)低于200,這樣的人更容易生病。而喜歡關懷別人,有慈悲心、寬容柔和的人,他們的振動頻率則能達到400至500,高數值對健康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這一研究無疑從醫學角度為“愛”注入了更有力量的注腳。生活中總有人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會被疾病“選中”,除去個體遺傳、生活經歷等客觀因素,有的患者缺少“愛”,也一個原因!很難想象一個不愛生活、不愛美好事物、不愛親人朋友、負能量滿滿的人,怎么會有好的習慣和情緒?而且到頭來,那些不滿與暴戾終也會把一個原本健康的人帶入非健康的狀態。
筆者本人就是個罹患癌癥近十四年的病人,每一次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時,醫生都會笑著跟我說,“你真是個奇跡!如果我和你一樣得了癌癥,可能都不會一直保有這樣健康快樂的心態。”不過說實話,我這顆快樂而強大的心,可是靠自己一步步練就的。
猶記得剛獲知噩耗時,我和每一位得知自己患了癌癥的人一樣,也有過最初的恐懼。不過那時,我的朋友和家人沒有像通常人那樣用憂愁和痛苦表達他們的同情,而是以健康快樂的姿態感染我,給我帶來了愛的正能量。心寬了,心火下去了,治療也漸入佳境。
煩躁絕望的時刻沒有嗎?當然有。這時候需要多反思,在自己覺察到心里缺少了愛、無意中又換之以灰色思維形式的時候,及時喚醒自己,讓愛和快樂重新回到心里,支撐起對于治療、健康和未來的信念。
都說生病是一場修行,其實“修行”更在平時。當我們忙于生計、奔波于生活時,也千萬別讓心底的愛漸漸流失。否則一顆心整個都被懷疑、憤恨、不滿、焦慮占據之后,隨之而來的便是深夜不再安穩的睡眠、日常紛亂煩躁的情緒,也讓自己陷入身體和心理雙重的亞健康狀態,這也是走向疾病的不歸路。
發現自己忽然變得計較、多疑、煩躁、焦慮的時候,就該立即提醒自己:這是身體在發出警告,要快些糾正,讓愛重回我們心底。因為疾病是源自我們身體內在對愛的匱乏和缺失,它最終也可能在源源不斷的關愛和自愛中被清理和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