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冉
?
揭秘乾隆盜木之謎
文/李冉
話說乾隆爺,甭管是正史還是戲說,都是赫赫有名啊,但是最上不了臺面的當屬“乾隆盜木”這檔子事了。為什么數咱們這位乾隆爺的故事最多呢,劉寶瑞大師相聲里曾戲說“因為乾隆爺居中。乾隆的前邊兒是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六個年號;后邊兒是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也是六個年號。他在當間兒。一般來說,當間兒的都是精華,最好。您看:吃餃子當間兒是丸兒;吃包子當間兒是餡兒;吃榛子當間兒是仁兒;吃桔子當間兒是瓣兒;吃桃子當間兒是……核!”
閑話不多說,咱先來認識認識這位皇帝爺。乾隆帝,名愛新覺羅·弘歷,廟號“清高宗”。雍正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后當了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平定大小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乾隆帝與康熙帝統治的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康乾盛世”。看到這,大家該說了,千古一帝怎么就能做出那么沒溜兒的事呢,那咱就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話說,當年乾隆爺沒事溜達,這一溜達,溜達到了明十三陵,好家伙,這遛彎遛得可夠遠的。進了十三陵的永陵享殿,突然聞到一陣奇香,可四下望去,并無什么奇花異草,心生驚奇,問隨行的和珅:“和愛卿,這香氣從何而來啊?”和珅恰巧知道這緣由,趕緊回答“回皇上話,依奴才所見,這所大殿為金絲楠木殿,奇香來自這金絲楠木。這種木材天生光澤無比,堅固不易腐,且香氣襲人,沁人心脾,蚊蠅不近,不刷漆而光澤油亮,不雕飾而紋路優美。關鍵這楠木主要生長在南方深山密林之中,采伐運輸十分不易,一棵楠木從采伐到運至咱們京城,沒個三年五載的是運不到的。”乾隆爺一聽,這東西這么好,我那圓明園也得建造一間金絲楠木大殿,可這一時半會到哪找那么多金絲楠木?從那回來,乾隆爺一直念念不忘這金絲楠木之事,皇帝爺召來了吏部尚書劉墉、文淵閣大學士紀曉嵐,和眾愛卿商量能不能從永陵享殿里借用一些。聽到乾隆爺惦記明陵里的金絲楠木,眾愛卿很是著急,連忙搬出了《大清律》。《大清律》上注明,挖墳者死,皇上您萬萬不可啊,此舉事關重大,望皇上三思而后行。這乾隆爺自己也琢磨,此舉確實不合時宜,身為一國之君,怎能行這茍且之事。但是乾隆爺對那些金絲楠木難以忘懷,時間一長,下邊的有心人就上了一道奏章,建議以修葺明陵為名,把自己想要的楠木倒騰下來。如此兩全其美之策,正合了萬歲爺之意,立馬準奏。
于是乎負責修葺明陵的工部金簡、戶部曹文埴,提出了“拆大改小”的方案。就是說將明陵所有的祾恩殿,包括兩廡這些配套建筑的規制縮小,例如將七間改為五間,五間改為三間,重檐改為單檐,這樣就可以把巨型楠木換下來了。還美其名曰,如此一改,明十三陵的規格統一化,不分彼此了。當然這偷梁換柱的結果,確實多出了好多金絲楠木。最終這些材料的歸宿,只是稱,“擬運回京城,以備各工取用”。
當然這么一改,十三陵當中有十二陵都被“拆大改小”了,唯一一個例外卻是“拆小改大”了,那就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的思陵。崇禎是亡國之君,草草下葬。所以其陵墓十分簡陋粗鄙,所謂的祾恩殿僅有一間,也借此機會,把一間改成了三間,這樣就與其他十二座陵墓規制基本上一樣了。當然乾隆爺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掩飾自己盜取金絲楠木之舉。
有道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乾隆爺這打著修葺明陵的旗號,暗中偷盜金絲楠木之舉,被劉墉等大臣知曉后,紛紛上折奏請皇帝。乾隆爺一看,這事也確實做得不那么光彩,怎么也得給臣民一個交代。但話說這皇帝不能處死啊,可又不能不罰啊,如此,乾隆爺給自己下了一道罪己詔,將自己發配到江南去服役。話是這么說,可實際上,乾隆爺一襲青衣小帽,帶著眾臣,脖子上還戴著一串朝珠,權當枷鎖,一路南下游山玩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