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山東省淄博市建設了全國首套“安全監管物聯網系統”,結合了大數據分析技術,并配合移動執法終端使用,使“安全監管物聯網系統”與移動互聯網相結合,實現了“云物移大智”,即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不僅提高了安監部門的工作效率,也在潛移默化中規范了安監人員的行為,提升了企業安全管理水平。
山東省淄博市作為一個依托資源開發興起的老工業城市,長期以來形成了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體系,全市危險源點多、面廣、線長,僅?;飞a企業就達500余家,高危行業密度居全國第一,安全監管任務十分繁重。
在傳統的安全生產監管工作中,執法人員主要靠大腦記、紙上寫、臺賬查等方法,通過死記硬背,將大量的數據和信息裝在人的腦子里,或者在大量的書式檔案中查找和翻閱,完成監督管理巡查、執法辦案、調查取證等任務。
為了提高安全監管能力,科學決策和正確指導安全生產工作,實現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快速、準確、高效,淄博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本市實際,在國內率先開發應用了“安全監管物聯網系統”。
系統建設歷程
2009年,淄博市安監局開展了“安全生產綜合監管系統”的研發工作。該系統為市、區、鎮和企業四級共用,分門別類地收集企業信息。
起先,系統數據為人工錄入,采集有人為的因素。而物聯網則是直接與前端信息傳感設備相連接,其采集的是設備生成的實時數據。因此,2013年,市安監局運用物聯網信息技術,在“安全生產綜合監管系統”的基礎上,建設了“安全監管物聯網系統”,對安全監管的重點環節進行智能管理。
在安全生產管理中,由于缺少有效的分析工具,缺少對事故規律的認識,導致我國對于安全生產主要采取“事后管理”的方式,缺少事前預防,在事故發生后才分析事故原因、追究事故責任、制定防治措施。這種方式存在很大局限性,不能達到從源頭上防范事故的目的。2014年,市安監局在“安全監管物聯網系統”中增加了大數據分析功能。在同年底又開發了安卓版智能執法APP應用,并配合移動執法終端使用,使“安全監管物聯網系統”與移動互聯網相結合,實現了“云物移大智”,即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
系統建設內容
綜合性安全生產信息平臺
建立企業信息數據庫。在監管層面,通過設立實名制的管理權限,掌握各級安監部門專職人員和安全專家聘請配備情況,及時掌握相關人員,尤其是變動比較頻繁的鄉鎮安監人員工作動態;在企業層面,收集了包含企業簡介、重大危險源信息、安全許可情況、安全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安全評價、應急救援預案、職業健康和危險危害因素、各類應急救援設施配備情況等信息,改變了以往“了解情況靠電話”的低效、被動局面。
建立自查模板,統一規范企業自查內容。企業每月初將上月自查情況上傳至系統,各級安監部門利用系統對企業自查情況進行網上審查,定期對遲報、漏報、瞞報和拒報的進行處罰,有效地解決了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夠的問題。
統一制定并嵌入了專家檢查和安全生產執法監察模板,實現企業檢查無遺漏、全覆蓋。市、區、鄉三級可隨時查看對企業的檢查情況,明確了專家檢查、執法監察的內容,實現了廠區檢查無死角。(見圖1)
將執法情況、監察人員、審查意見、審查結果、現場檢查記錄、責令改正指令書、整改復查意見書等相關文書當天檢查、當天上傳,透明公開,解決了說情風和關系案的問題,實現“嚴執法、零容忍”。
安全監管物聯網系統
應用“面部識別儀”監督企業領導現場輪流帶班。國務院、國家安監總局和省政府三令五申要求落實企業領導現場帶班制度,并先后下發了10個文件,但企業并沒有落實到位,每次發生重大事故總是領導不在現場。為此,市安監局研發了具有實時上傳功能的面部識別儀,將其安裝在地下非煤礦山的最深處和?;分卮笪kU源企業的關鍵點,帶班領導按規定進行“刷臉”考勤,自動上傳物聯網監管系統,并自動統計,對落實不到位的,實施行政處罰。
礦山雨量、井下人員定位實時上傳。對礦山實際降雨量進行實時監測,自動上傳物聯網系統,當連續降雨量達到50 mm時,立即采取停產撤人措施。將井下人員定位情況上傳物聯網系統,井下人數、所處位置,每個班次自動上傳一次,亦可手動對當前情況上傳。(見圖2)
企業視頻系統納入物聯網。市安監局對化工企業生產車間、裝置和重大危險源等部位,對地下礦山企業井口、馬頭門(調車場)、緊急避險設施、井下爆破器材庫、中央變電所等部位安裝具備防爆、高清、紅外線功能的攝像頭,達到視頻監控全覆蓋、無死角,并上傳至物聯網。視頻監控系統對視頻信號進行自動分析,包括動火(電氣焊火花)、動土、受限空間、登高、起重、出入口人數統計等,并跟蹤督查,及時發現違法違規行為,實現即時動態遠程監控,提高監管效能。
上傳企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報警信號。物聯網與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企業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相連接,如果自動化控制系統報警,報警信號將會自動上傳至物聯網系統,監管人員可以對報警頻繁的企業作為隱患來管理,及時做好隱患排查工作。
依托移動互聯網實現智能化執法。開發全市安全執法APP軟件。該軟件涵蓋了物聯網系統中為各類企業專門指定的執法檢查內容表,執法人員可據此進行規范化檢查,并且實現了《現場檢查記錄》《責令限期整改指令書》和《整改復查意見書》的文書智能化生成功能。移動執法終端配備打印機與終端直連,安全執法檢查人員現場檢查后,可實時將檢查數據上傳至安全監管物聯網系統。第一批為全市90余個縣鎮安監站和安全執法監察人員配備了150余套移動執法裝備。
大數據技術應用
系統內采集的各類數據,可按照任意時間、范圍進行統計分析,可將各級工作情況自動進行排名,更便于進行工作考核,進一步調動了各級安監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分析結果用柱狀圖、餅圖、表格等方式直觀表現出來,得出需要的“大數據”。
許可超期分析:統計分析任意年份全市企業的安全生產許可超期率,并自動計算各行業的最大、最低和平均超期率。
企業隱患分析:對全市任意時間段、任意范圍、任意行業的企業隱患數據,可根據企業自查、駐廠員檢查,各級專家、各級執法等不同檢查方式中篩選一種或多種檢查方式進行統計分析。(見圖3)
帶班考核分析:企業帶班領導按規定進行“刷臉”考勤,自動上傳至系統,分行業、分月份計算所有企業每年的帶班率。
安全考核、培訓考核和合格成績分析:將任意時間段內全市企業的安全資格證、主要負責人證、特種作業證的人員考核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電話舉報和局長信箱分析:對任意時間段內12350電話舉報數據按照類別、行業、區縣進行統計分析。對局長信箱收到的建議、投訴、咨詢數據分月進行統計分析。
系統應用成效
“安全監管物聯網系統”應用幾年來,錄入全市2 609家高危行業和規模以上企業信息。截至2016年初,全市通過系統共上傳企業自查20萬余次,專家檢查2萬余次,執法監察5.9萬余次;企業自查、各級專家檢查和執法監察通過系統上報隱患共14萬余條,已整改13.4萬條;通過物聯網系統的應用,高危行業企業領導帶班率從不足30%達到了目前的95%以上。
系統的應用發揮了以下幾點作用:
1.建立了企業完整的安全管理電子檔案
每個企業從建廠到當前每次自查的情況和政府部門檢查的情況一目了然,記錄了企業的安全履歷,通過系統可隨時隨地查看企業的安全情況,解決了安監人員“睡不著覺”的問題。
2.規范了各級安監部門的監管行為
市、區、鎮三級安監部門的專家檢查、執法監察,統一使用模版,從進企業大門到檢查完畢,檢查內容、方法、標準規定明確,解決了工作的死角、盲區和不規范的問題。
3.提供了工作成果相互借鑒運用平臺
市、區、鎮三級專家檢查,執法檢查和企業自查的情況可相互借鑒,增強了工作的針對性,同時也解決了檢查過密、過稀或執法盲區的問題。
4.加強了安監隊伍的效能和廉政建設
可以將各級任意時段工作情況自動進行排名,充分提高了各級安監部門的工作積極性,解決了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問題。執法監察情況當天上網透明公開,一經上傳,自動鎖定,發生事故便于責任追究。
5.落實了企業的安全監管主體責任
企業每月必須按規定的項目進行自查并上傳,及時整改存在的問題,解決了安全生產“企業不急政府急”的責任倒置問題。
6.利用大數據實現安全生產科學決策
淄博市安監局通過大數據深度挖掘,加強安全生產周期性、關聯性等特征分析,尋找事故發生的規律,找出現階段安全生產存在的薄弱環節,從而對癥下藥,作出準確判斷,突出重點,抓點帶面,做好安全監管工作。
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企業的隱患構成,80%是容易發現的、80%是容易整改的、80%是不需要資金投入就可以整改的,因此市安監局開展了評選百名優秀安全主管活動,調動企業安全管理人員消除隱患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企業自身安全管理能力,打通監管“最后一公里”。
7.利用系統實現科學考核
對鄉鎮實行以控制過程為主的安全等級考核。將鄉鎮按工作情況分為ABCD四個等級。在考核標準的制定上,盡量少使用定性指標,特別是不使用在辦公室就能編造的指標,考核指標盡最大可能量化。
考評數據絕大多數來自企業和各級安監部門上傳到安全監管物聯網系統內的數據,如:企業自查上報率及合格率、執法及專家檢查覆蓋率及合格率、駐廠員周報上傳率及合格率、企業領導帶班率、職業健康申報率、許可證管理等。盡可能排除人為因素對等級考評的干擾。確保了考評數據真實有效,考評結果權威可信。
隨著物聯網系統的不斷完善和應用,全市各項安全生產事故控制指標連續保持逐年下降,工礦商貿企業杜絕了重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截至2015年底,全年全市工礦商貿領域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同比下降11.76%,各控制指標均控制在省下達的控制指標范圍。
編輯 趙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