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
期待父親的笑
□林清玄

父親躺在醫院的加護病房里,還殷殷地叮囑母親不要通知遠地的我,因為他怕我在臺北擔心他的病情。還是母親偷偷叫弟弟來通知我,我才知道父親住院的消息。
這是典型的父親的個性,他是不論什么事總是先為我們著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到鳳山去開會,開完會他到市場去吃了一碗肉羹,覺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馬上想到我們,先到市場去買了一個新鍋,買了一大鍋肉羹回家。當時的交通不發達,車子顛躓得厲害,回到家時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許多,我們吃的時候已經沒有父親形容的那種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時心血沸騰,特別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難得,因為那里面有父親的愛。
在外人的眼中,我的父親是粗獷豪放的漢子,只有我們做子女的知道他心里極為細膩的一面。提肉羹回家只是一端,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有好的東西一定帶回給我們,所以我童年時代,父親每次出差回來,總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候。
父親是影響我最深的人。父親的青壯年時代雖然受過不少打擊和挫折,但我從來沒有看過父親憂愁的樣子。他是一個永遠向前的樂觀主義者,再壞的環境也不皺一下眉頭,這一點深深地影響了我,我的樂觀與韌性大部分得自父親的身教。父親也是個理想主義者,這種理想主義表現在他對生活與生命的盡力,他常說:“事情總有成功和失敗兩面,但我們總是要往成功的那個方向走。”
由于他的樂觀和理想主義,使他成為一個溫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沒有不能解決的事,就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也是個風趣的人,再壞的情況下,他都喜歡說笑,他從來不把痛苦給人,只為別人帶來笑聲。
由于是農夫,父親從小教我們農夫的本事,并且認為什么事都應從農夫的觀點出發。像我后來從事寫作,剛開始的時候,父親就常說:“寫作也像耕田一樣,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沒有不收成的。”他常叫我不要寫政治文章,他說:“不是政治性格的人去寫政治文章,就像種稻子的人去種檳榔一樣,不但種不好,而且常會從檳榔樹上摔下來。”他常教我多寫些于人有益的文章,少批評罵人,他說:“對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評的文章是放火燒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燒山則常常失去控制,傷害生靈而不自知。”他叫我做創作者,不要做理論家,他說:“創作者是農夫,理論家是農會的人。農夫只管耕耘,農會的人則為了理論常會犧牲農夫的利益。”
父親的話中含有至理,但他生平并沒有寫過一篇文章。他是用農夫的觀點來看文章,每次都是一語中的,意味深長。
有一回我面臨了創作上的瓶頸,回鄉去休息,并且把我的苦惱說給父親聽。他笑著說:“你的苦惱也是我的苦惱,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還要不要種香蕉,你看,我是種好呢?還是不種好?”我說:“你種了四十多年的香蕉,當然還要繼續種呀!”
他說:“你寫了這么多年,為什么不繼續呢?年景不會永遠壞的。”“假如每個人寫文章寫不出來就不寫了,那么,天下還有大作家嗎?”
我自以為比別的作家用功一些,主要是因為我生長在世代務農的家庭。我常想:世上沒有不辛勞的農人,我是在農家長大的,為什么不能像農人那么辛勞?最好當然是像父親一樣,能終日辛勞,還能利他無我,這是我寫了十幾年文章時常反躬自省的。
我后來從事報道文學,在各地的鄉下人物里,常找到父親和母親的影子,他們是那樣平凡、那樣堅強,又那樣偉大。我后來的寫作里時常引用村野百姓的話,很少引用博士學者的宏論,因為他們是用生命和生活來體驗智慧,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最偉大的情操,以及文章里最動人的素質。
以前我在田里工作的時候,看我不會農事,他會跑過來拍我的肩說:“做農夫,要做第一流的農夫;想寫文章,要寫第一流的文章;要做人,要做第一等人。”然后父子兩人相顧大笑,笑出了眼淚。
我多么懷念父親那時的笑,也期待再看父親的笑。
編輯 吳忞忞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