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編輯部 執行/吳忞忞
?
讀城·南京
鄉愁因歸屬感而逝
策劃/編輯部執行/吳忞忞
春節,對于身在異鄉的中國人而言,已成為回家最重要的符號。
隨著我國如潮水般無法阻擋的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居住地變身城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奔赴大城市。無數城市新移民努力奮斗,以期有朝一日衣錦還鄉,也希冀著將來可以葉落歸根。可是“老家于我,卻已無故園的感覺”,熟悉的街巷、村莊消失了,新洋房、高樓大廈取而代之。就算熟悉的風景還在,那習俗、那風土人情也早已跟過往全然不同。昔日的記憶已不在,人們在熟悉的家鄉迷了路,又如何才能找回自己的精神寄托和信仰?
生活在鋼筋水泥林立的都市,面對很多未知的地點,面對住在隔壁卻依然陌生的人,就算擁有房產證和戶口本,恐怕也很難將居住的城市稱為家鄉。盡管有人認為“在哪站穩了,哪里就是故鄉”“對于男人來說,有事業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故鄉”,然而,事實是如此殘酷,再好的物質條件也滿足不了人對愛和安全的渴求。
對于移居至新城市的人來說,最好的選擇是積極融入新的環境,構建新的身份認同感,把生活的城市當作家鄉。城市就在這里,她像書一樣鋪展開,里面的每一個人,每一塊土地,每一段歷史,都是一個個文字和段落,等待我們去閱讀,去感受,去共鳴,并最終找到歸屬感。
有歸屬感的地方就是家。
南京是一座承載了厚重歷史的城市。從古到今,十朝都會留下的烙印,人文薈萃,卻又飽經戰火滄桑,讓南京擁有獨一無二的氣質,在眾多都市中甚至有些卓爾不群。然而,南京并不能讓每個人第一眼就愛上她。
很多人對南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深刻而糾結的,既驚嘆于出南京火車站時都市浮于玄武湖上的震撼,贊嘆于依山傍水、虎踞龍盤的帝王之氣,又耳聞目睹了主城擁堵、道路參差、方言“出口成臟”……如同人無完人,城也無完城,認識一座城就如同了解一個人,只有走進才能懂得。
劉敘杰先生的《巍巍中山陵》將那巍峨氣勢展現得淋漓盡致,身臨其境,感受更加深切。邁過明清古街,走過民國建筑群,再回歸現代都市,這些都是不同時代給南京留下的印記,莊重、柔美、新潮的混搭,構成了南京獨特的美。
南京,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是高聳入云的紫峰大廈,是美得醉人的浪漫櫻花,是紅得絢爛的棲霞楓葉,是洗盡鉛華從民國鋪來的頤和路,還是南京話饒舌歌曲里唱的“鴨子賣得比雞快”?

每一個在南京生活過,或留在南京生活的人,都有不一樣的理由和感受。
小李五年前從蘇北老家考到南京讀大學。因為不喜歡北上廣的“高大上”和快節奏,高考填志愿時,他選擇了離家近又更有親近感的省會南京。
剛上大一,小李的住宿、上課都被安排在浦口的校區,只有到大四才轉到座落在鼓樓區的本部校區。與所有同學一樣,除了偶爾和同學三五成群地相約,一起逛逛南京知名的旅游景點,小李每天過著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在離主城區較遠的浦口幾乎沒有什么娛樂生活。
直到擺脫了初入大學校園的稚嫩,小李對身邊的人、事、物漸漸熟悉起來,消息也越來越靈通,才慢慢擴大了活動的范圍。比如,本部校區舉辦講座的頻率和質量遠超他所在的校區,因此,小李和同學們都愿意在課余趕去鼓樓校區聽名家講座,開拓視野。然而,學校并沒有給學生配置往返兩個校區的校車,學生只好自己搭乘公共汽車來回。這并不是一趟愜意的路程。一方面,兩個校區之間相距二十幾公里,另一方面,背負著歷史的南京長江大橋是必經之路,如今的交通流量已令其超負荷運轉,時常擁堵,且一堵就是一兩個小時。返程同樣“艱辛”,往往在始發站學生和居住在江北的市民早早地就排起長龍。
盡管公共交通上的擁擠成為小李大學時期的一個深刻記憶,但無論是普通市民還是在校學生,絕大多都會自覺地給身邊老弱病殘孕的乘客主動讓座,這些細小溫馨的行為讓身在異鄉求學的小李感到溫暖。小李認為,“南京人不排外,而且很多人都很熱情”。
大學四年時間轉瞬即逝,小李畢業前得到一個實習機會,實習單位位于新街口附近。小李實習時,剛剛送走了寒冷的冬天,舒爽的春天還沒待夠,炎熱的夏天就把她趕走了。“南京的春秋天短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小李對南京季節的交替始終不太習慣。“春脖子”的短和“秋老虎”的兇猛,是南京市民對當地季節變換的形象比喻。
小李每天騎自行車往返于實習單位和宿舍之間,必然經過被兩排法國梧桐覆蓋的中山路。茂密的法國梧桐伸展著枝椏,遮天蔽日,為途經的行人留下陣陣蔭涼。“每天騎車行走在這樣的路上,心情都特別放松,很容易忘記白天的煩惱。每當遇到紅綠燈,看到同行的人們一起停在樹蔭下躲避暴躁的太陽,既覺得非常可愛,又覺得親切許多,像是在奮斗前行的路上有許多人與我相伴,能讓我更有力量。”小李說。

春天,梧桐帶來盎然綠意;夏天,梧桐可以遮擋炎炎烈日;秋天,梧桐撒落絢爛金黃;冬天,梧桐又孑然而立,讓陽光直接鋪灑大地,它們如同南京這座城市的脈絡,牽動著整座城市的呼吸,如今,也牽動著小李的心。他已經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家。
喜歡一個城市,當然有許多理由。喜歡南京有何理由?不說自古“天下財富出于東南,而金陵為其會”的重要歷史地位,不說十里秦淮的風情、滾滾長江的波瀾壯闊,光是南京的美食就可以令人魂牽夢繞。連錢文忠先生都說:“說起喜歡一個城市的理由,首先標舉出一味小小的吃食,似乎總是多少有點讓人不好意思。但是,我實在是喜歡南京鹽水鴨。”
南京人喜歡吃,牛肉鍋貼、梅花糕、旺雞蛋、糖藕粥、鴨血粉絲湯……小吃才是南京美食的精華。這些小吃往往散藏于深街窄巷中,沒有哪個所謂美食聚集地可以將其全部囊括其中,夫子廟也不例外。因此,口口相傳之后名聲在外的小吃店前常常排起長蛇陣,不了解的人往往會被這種盛況所吸引,前去一探究竟,“真的那么好吃?”于是帶著好奇排到隊尾。這些店家壓根不需要為廣告宣傳煩惱。
南京小吃在全國范圍或許聲名不顯,既沒有廣州小吃做得那么精致,也不像四川小吃辣出了標志的風味,但勝在夠“俗”。
說南京小吃“俗”,是因為它更貼近日常生活,更接地氣。大多數南京人過著朝九晚五的日子,沒有太多時間可以長坐下來飲茶品食,因此,遍布街頭巷尾的小吃就是最適合南京的。張女士在四福巷附近住了二十多年,每天早晨都是在匆匆趕去上班的路上解決早飯問題:在路上買幾塊蒸兒糕,坐在小攤子的板凳上吃一碗皮肚面、來一碗小餛飩……“早上一般沒有太多時間,只有這種高效、可口、簡單的早餐最適合我們,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張女士說。
晚上,除了旖旎時尚的1912街區,上海路附近的小酒吧更容易被各年齡層的人接受和歡迎。這里既不那樣喧鬧,也不算太浮夸,有一些小資氣息,卻并不顯得矯情,讓忙碌一天的人們有了放松身心的好去處。其中有一些老外開的酒吧,還可以享受一下正宗的國外美食和美酒,也別有一番滋味。
天氣漸暖時,每當臨近深夜,在南京各個角落的固定地點都會冒出很多夜排檔。無論是剛加班結束,還是休閑放松后需要補充能量,都可以到夜排檔飽餐一頓。在最需要的時候,隨處可見隨手可得也是一種幸福吧。
正如南京從孫中山先生那里留下來的博大、博愛、寬容、包容的城市精神,每個人在南京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在張女士看來,當城市的習慣成了個人的習慣,在此生活的每一個人共享著這座城市的脈搏,個人也就成了城市血液中流淌的分子,與之緊密相連,形同一體。這份聯系會因片刻分離感到悵然若失甚至有些許煩躁,只有歸來才能變得平和、愜意、溫暖,這就是家鄉帶給人的感覺,那么,在擁有這種感覺的地方也可被稱為“家鄉”吧。
王先生1982年出生于河北石家莊,在當地大學讀完本科后,考取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并留在南京定居。“讀本科時,我來南京找同學玩,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喜愛這里的人文氣息和文化氛圍。”王先生回憶道。
本科畢業后,王先生在南京大學附近租了一間小屋備考。考研的過程是枯燥的,每天重復著自習室、食堂、小屋三點一線的生活,但身在異鄉的王先生并不覺得孤單。一方面是因為南京大學的學習氛圍非常濃郁,有很多和他一樣同齡人穿梭在南大校園里,伏案在課桌上,志同道合,并肩而行。而另一個原因是如今已成南京的文化名片之一——先鋒書店。
五臺山下的先鋒書店,大概是王先生三點一線生活外唯一放松自己的場所,南京大學學生特別親切地稱其為“南大第二圖書館”。王先生經常在先鋒書店一泡就是半天,在這個安靜、樸素、平實的空間里,他可以自由、愜意地閱讀,肆無忌憚地暢游在純粹的書香里。
“正如先鋒書店老板錢曉華先生所說:一家書店往往能決定一座城市的高度,希望我的堅守,能給這座城市帶來些什么。那段時間里,我在先鋒書店找到了精神寄托,讓我在陌生的城市里不再感到孤單。我想,這就是先鋒書店帶給我的,也是南京這座城市帶給我的。”王先生動情地說。
也正因為南京大學和先鋒書店給王先生帶來的歸屬感,讓他決定碩士畢業后留在南京。如今王先生已在南京生活了十一年,娶了溫柔體貼、美麗大方的妻子,有一個6歲多聰明、可愛的兒子。事業有成,生活幸福美滿,盡管也很忙碌,但王先生還是會隔三差五地來先鋒書店,或是挑幾本自己喜愛的書帶走,或是買杯咖啡、抱著一摞書坐一個下午……
這份文化歸屬感讓王先生在南京扎根,并且融入這座城市。對此感受深切的王先生特別注重兒子對南京歷史文化的了解和培養:去江南貢院,走進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追溯其歷史沿革以及給秦淮河畔帶來的富庶和繁榮;去云錦博物館觀賞傳統的絲制工藝品,繼承傳統織錦文化的審美和文化魅力;去南京博物院,置身民國街頭,感受中國近代變革時期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伴隨成長,孩子一定會對南京的博愛精神、人文信仰和歷史傳承有著越來越深刻的理解,實現與這座城市的精神契合。
王先生覺得,只有一代代城市市民讀懂城市精神的靈魂,才能把根留住。無論未來的生活如何奔波,無論將來的人生如何茫然,都不會感到隨波逐流,因為思想在這座城里凝聚,心在這座城里安放。


記者手記:身為一個新南京人,采寫完本文,一時心緒難平。走在頤和路上,身邊是一棟棟精致的民國建筑,建筑是凝固的記憶,更是靈動的歷史,在錯落有致的建筑之間,在生命脈動的節奏之間,南京這座城不加粉飾的美便自然流淌出來。這里是2015年12月16日下午的南京,這座城市里已經有了我人生中14年來的全部記憶,我第一次發現,我已深深地愛上了她。
部分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