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亞團 寇建平
?
冰雪文化助力強軍夢
文/毛亞團寇建平

年初,整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受冷空氣影響,溫度急劇下降,最低溫度降至-42℃。筆者來到武警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支隊離機關最近的一大隊、二大隊、三大隊采訪時看到,在嚴寒中,一座座栩栩如生、具有軍營特色、展現官兵風采的雪雕坐落在營區的顯著位置。這些雪雕最大的高3米、長10米,最小的也有2米多高、5米多長,看起來非常壯觀,使冬日軍營被濃厚的冰雪文化氛圍包圍。筆者看到營區內有一部分官兵還正在對沒有刻完的雪雕作品進行雕琢,有的官兵則正認真欣賞那些已經完成的雪雕作品,天雖酷寒,但整個營區內卻是一派熱鬧的景象。這是該支隊開展第11屆興安杯冰雪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中的一角。
近年來,武警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支隊注重發揮文化鑄魂育人功能,堅持用先進軍事文化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有力推進了部隊的全面建設。從2005年冬季起,支隊每年冬季都要利用駐地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舉辦一屆興安杯冰雪文化藝術節,截止2015年冬季支隊已經連續舉辦了11屆冰雪文化藝術節。
在文化藝術節期間,官兵們自己動手用冰雪創作出《滅火尖兵》《忠誠》《聽黨指揮》《新“四有”革命軍人》等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雪雕作品。三大隊二十二中隊中士王秋陽已經連續四年參與制作雪雕作品了,在他和戰友們的精心雕琢下,一架直升機參加滅火作戰的雪雕作品漸漸呈現在我們面前。他的防寒面罩上、眉毛上都凝結了一層潔白的冰霜,身上裸露部分的皮膚都凍得通紅。王秋陽告訴筆者:“我對制作雪雕特別感興趣,每當看到自己的雪雕作品受到戰友們稱贊時,我的心里很有成就感,因為我制作的雪雕作品反映了官兵們的精神風貌并且緊貼官兵生活,所以制作這樣作品的過程也是讓自己靈魂得到凈化的過程。”
制作這些雪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年冬季官兵們在每次下雪之后,把營區內的積雪堆積起來,根據雪雕作品大小堆積成不同高低形狀的雪坯。官兵們制作的雪雕有的需要用10噸以上的雪,最小的也得用三四噸雪,所以全支隊每年冬季制作50多座雪雕就得用100多噸雪。為了制作雪雕作品官兵們每天要在嚴寒中奮戰2小時以上。
支隊政委陳健告訴記者,以前支隊沒有開展冰雪文化活動之前,每年冬季官兵們課余時間除了打撲克、看電視,就閑得無聊,過完冬天后,官兵們身體胖了,體能也下降了,不利于戰斗力提高。后來支隊開展冰雪文化藝術節后,官兵們參與活動的熱情很高,在冰天雪地中制作雪雕作品,使官兵的情操得到陶冶,同時也錘煉了官兵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了官兵的素質,為提高部隊戰斗力奠定了基礎。格調高昂、特色鮮明的冰雪文化成為教育活動的有力抓手,讓官兵在濃郁的冰雪文化氛圍的熏陶中不斷激發官兵血性虎氣。筆者看到指導員張輝正帶領剛剛下連的新兵參觀雪雕作品,張指導員給他們詳細介紹了每一座雪雕作品的制作過程和其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新戰士夏磊告訴筆者,通過這些作品,他感到支隊官兵駐守在高寒艱苦邊遠地區的不易,也更加深刻理解了武警森林部隊“不畏艱險、不怕困苦、不計得失、不辱使命”的森林部隊精神,今后他一定要踏踏實實干好自己本職工作,為保護祖國森林資源做貢獻。
正是興安林海冬日寒,冰雪文化熱警營。
責任編輯: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