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福明 張濤
?
一個學員旅的文化樣本
文/鐘福明張濤

總部領導來了,兄弟院校的同行來了,基層官兵也來了……近年來,火箭軍工程大學學員五旅文化建設享譽軍內外,參觀見學者絡繹不絕,其中不少人已是二度造訪。
一個學員旅的文化磁場到底有多強?帶著疑問,我們走進這個以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為主的學員旅。
“秩序是固化的精神,形象是流動的文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旅門前的一副楹聯。從身邊擦肩而過的學員,個個著裝整潔,禮貌周到。
都說戰(zhàn)士怕“單飛”,干部怕“扎堆”,研究生學員旅應該算是典型的干部“扎堆”的地方,管理是首當其沖的難點。可近幾年,該旅一直是本科學員營正規(guī)化建設的“示范點”。
“文化難在認同,也貴在認同。”一樓大廳哨兵楊浩天對學員旅文化了如指掌,他說:“‘旅文化’是我們入學的第一課,大家在學習、參與中認同,又在認同、踐行中豐富其內涵,逐漸形成文化自覺。”
“博士碩士,先做合格戰(zhàn)士。”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環(huán)境熏陶、感受到精神濡染,還能品味到行為踐行、學科滲透與制度維護的顯著成效。
楊浩天一邊介紹,一邊向我們展示了隨身攜帶的《學員綜合素質培養(yǎng)目標體系》手冊,上面將學員的能力分為通用能力、支撐能力、特色能力3個方面20個分支60條細節(jié)及優(yōu)秀、良好、合格三檔次分值。研究生學員應該什么樣兒有了標準的“度量衡”。
再仔細一看,考核內容包含會議組織、匯報請示、計劃安排、會操演講、談心交流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各方面細節(jié),就連每天早晚各5分鐘的擦皮鞋時間都列入了生活細節(jié)考核中。
“小習慣”催生“大品格”。說是考核,其實逐漸由過去的考變?yōu)楝F在的一種自覺行為,再也沒有學員以干部自居、以學術研究任務重為由,而忽視軍人作風養(yǎng)成,這就是文化制度的濡染,也是該旅的育人理念——“一日生活是訓練、管理教育是教學、管理干部是教官。”
“真可謂群英薈萃,群星璀璨!”走進樓內,“身邊典型”“神交先賢”“歷史名將”……一層一主題、一隊一特色,游走在各樓層,面對一個個“先進”“先輩”“先烈”,怎能不叫人見賢思齊。
二樓的“群英譜”是一個值得細看細品的地方,學員旅將歷屆畢業(yè)學員的名字刻在墻上,看似簡單的一個個姓名,卻無形增強了畢業(yè)學員的歸屬感、自豪感。也正是因為一批批學有所成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從這幢樓里走出去,這幢樓還有一個別名叫“群英樓”。
在樓道遇到學員旅政委寧凡樹,他坦言:“旅里大多數研究生學員都有部隊工作的經歷,對文化建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想法,這也為我們發(fā)揮群眾智慧,開門抓文化提供了有利條件。”文化思路大家一起想,文化建設大家一起干,本身就是一個育人過程。如今,從撰寫旅歌到設計旅徽,從組織開展文化活動到成立藍軍俱樂部和長纓俱樂部,很多文化建設的點子都來源于學員,又由學員參與完成。
前年,在部隊多次參加實彈發(fā)射任務和紅藍對抗演練的排長劉虎,重回母校讀研時,感到培養(yǎng)研究生學員攻防對抗思維十分必要,于是提出建設藍軍俱樂部的想法,很快得到旅領導的認可。
經過兩年建設和完善,再次走進這個俱樂部,戰(zhàn)味撲面而來:偽裝網、沙盤、迷彩裝潢、全副武裝的指揮員……通信裝置信號燈不停閃爍,現場各“指揮員”早已嚴陣以待。
藍軍俱樂部里,一場“兵棋推演”正在火熱進行,而一墻之隔的長纓俱樂部卻相對“安靜”,有的學員在研讀黨史軍史,有的學員正為主題教育認真?zhèn)湔n。
研究生學員知識豐富、思維層次高。學員旅因勢利導,先后組建了碩士合唱團和碩士宣講團,在各類文體活動和教育中為學員提供鍛煉的平臺、展示的舞臺。
對學員旅走出來的“文化人”,學員旅旅長李建紅如數家珍:學員侯世海,經常參與組織旅里的演講、歌詠比賽,不僅有一副好嗓子,還以良好的形象氣質贏得中央電視臺編輯的認可,成為學校招生宣傳片里的向導,節(jié)目播出后,成了不少青年學生的“偶像”;學員趙月秋的書法獲得全軍比賽一等獎;優(yōu)秀畢業(yè)學員王欣瑜擔任團中央委員……一批批學員在旅特色文化沐浴下健康成長,成為部隊建設的骨干力量。
前不久,總部工作組來校抽查學員體能情況,被抽到的該旅二隊學員沖過3000米終點線時,高揮旅旗,齊喊“研究一生!奮斗一生!”的旅訓,讓在場官兵無不熱血沸騰。
人人都是旅隊建設主角,個個都是旅隊形象代言人。一幕幕繁榮景象,猶如一張張流動的名片將文化的魅力越傳越遠。
責任編輯:邢玉婧

一批批學員在特色文化沐浴下健康成長